六、案例分析
在《幼兒園工作規程》教育工作原則中提出:“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注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引導幼兒個性健康發展。”第十二條指出:“幼兒園必須切實做好幼兒心理和生理的衛生保健工作。”針對心理不健康的兒童,幼教工作者要在工作中利用游戲創設良好的心理疏導環境。幼兒園教育需要遵循的原則主要有:
(1)促進幼兒體、智、德、美的全面和諧發展。幼兒園教育的基本任務是促進幼兒體、智、德、美的全面發展,不應片面追求幼兒的特長和技能。作為幼兒教師應該明確,辦特色園、特色班或者興趣小組必須以提高幼教質量、促進幼兒的發展為落腳點。幼兒教育的任務是為幼兒基本素質的發展服務,不能盲目追新求異。顯然,幼兒盲目地學習外語是違背全面發展原則的。
(2)尊重兒童,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①兒童期是人生的一個特殊階段,有其特有的價值。②強調兒童學習的自動化和自律。③在人生的早期階段,兒童是通過操作來學習的。④兒童會做的是教育的出發點。⑤所有的兒童都能在適宜的條件下發展的潛力;幼兒在教師的眼中不應該有智愚之分,而只有發展階段和速度的快慢之別。教師的責任就是要了解幼兒的個體差異,提供與幼兒心智能力相匹配的教育目標、內容、形式和材料等。⑥在教育過程中成人和同伴是最重要的教育因素。⑦幼兒園教育不僅是兒童與知識、材料之間建立聯系,而且也是兒童與環境、與人之間的接觸。
師生關系是指教師與幼兒之間的關系。隨著現代兒童觀的建立,人們逐漸認識到,師生關系本質上是一種平等關系,即兒童在人格上與教師或者成人是平等的,需要得到尊重和承認。幼兒園教師在處理與幼兒之間的關系時應該注意:①態度誠懇,和藹可親,對兒童表現出信任和忍耐。②要尊重兒童,重視兒童的感受。③促進師生之間的溝通。教師要熟記每個兒童的名字,說話的語調和速度恰當,運用恰當的語言,說話態度要友善,注意與兒童的目光接觸,善于傾聽。
(3)重視年齡特點和個體差異。在教育過程中,教師一定要重視了解兒童的年齡特點,了解該年齡段兒童的發展特點,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同時,教師應該舍棄以往那種面向中間、舍棄兩端的做法,面向每一個兒童,使他們的潛力得到充分的發揮。許多幼兒對學習外語并沒有足夠的興趣,并且學習外語并未被證明越早越好,因此,其效果可能適得其反。
(4)發揮一日生活的整體功能。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和利用一日生活各個環節的教育價值,通過合理組織、科學安排,使其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讓幼兒在自然的生活中身心健康地發展。一日生活的整體功能指保教結合,日常生活活動與教育活動相結合,處處滲透教育,在各個環節注意幼兒身體的養護,使之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在幼兒園實踐當中,一些保育員教師對一日活動各環節的作用認識單一、片面,把保育和教育兩者的界限劃分得過清,以為保育就是管好孩子的吃、喝、拉、撒、睡,保證孩子的衛生和安全;教育就是傳授給幼兒知識,掌握技能,結果割斷兩者之間的有機聯系。
(5)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環境。幼兒是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過程中獲得成長的。理論研究認為,幼兒的學習乃至整個發展都是在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中完成的,幼兒園的環境創設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①物質條件。幼兒園應該有足夠的室內和戶外活動空間,應該有豐富的游戲材料和適合幼兒身心發展的環境。同時,優美、整潔的物質環境也是十分必要的。②精神環境。幼兒園的精神環境是由人的因素構成的,是幼兒園環境質量的關鍵。在幼兒園教育中,園長的觀念、管理水平與教師的觀念、專業素質、人格品質等,對幼兒成長的影響既是潛移默化的又是最具影響力的因素。在某種程度上,它可以彌補幼兒園物質條件的不足。
(6)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游戲是兒童的權利,是學齡前兒童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在這個新的世紀里,我們更要強調游戲的教育作用,把它看作是幼兒園教育當中的基本活動。
(7)充分利用兒童、家庭和社會的教育資源。這是教育社會化、社會教育化的發展趨勢。教育僅僅局限于幼兒園內部是不夠的,充分利用來自各種不同的環境,有著不同經驗的兒童、家庭和社會的教育資源,發揮各類環境、各種力量的合力作用,將使教育更開放、更經濟、更生動活潑、更有意義。
試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