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D[解析]態度是通過學習形成的.影響個人的行為選擇的內部準備狀態或反應的傾向性。根據定義可知態度不是天生的,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
2.D[解析]品德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只有經常地表現出一貫的規范行為,才標志著品德的形成。
3.B[解析]略。
4.B[解析]態度的結構包括認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為成分,其中情感因素處于核心地位。
5.B[解析]略。
6.B[解析]道德情感是伴隨著道德認識而產生的一種內心體驗。由題干可知應選B。
7.c[解析]由道德的常識可知.學生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道德意志薄弱。A、B、I)項表述不正確.故選C。
8.A[解析]美國柯爾伯格擴展了皮亞杰的理論和方法,他研究道德發展的方法是兩難故事法。
9.C[解析]初中生品德發展具有動蕩性。雖已形成但不成熟、不穩定。
10.B[解析]略。
11.D[解析]略。
12.D[解析]班杜拉大量實驗證明,榜樣在觀察學習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觀察學習理論,可以用來解釋榜樣學習的教育效應。
13.D[解析]倫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識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則為中介的情感體驗。
14.C[解析]在內化階段,個體的行為具有高度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并具有堅定性。
15.C[解析]品德是心理學和教育學的研究對象。
二、多項選擇題
1.ABCDE[解析]道德情感滲透在人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中。
2.ABCDE[解析]價值內化水平不同.態度也發生多種程度的變化,從最低水平開始.依次是接受、反應、評價、組織和性格化。
3.ABDE[解析]態度與品德既相區別又相聯系。二者實質、結構一致,但范圍和內化程度不同。
4.ACE[解析]道德認知和態度定勢是影響態度與品德學習的內部條件。
5.AC[解析]在選項BDE中,應當提供正反兩方面的材料。
三、填空題
1.道德認識
2.想象
3.道德行為
4.道德規范
5.他律;自律
6.習俗
7.同伴群體
8.前習俗;相對功利
9.后習俗
10.模仿
11.盲目
12.社會輿論
13.認知失調
14.替代性
15.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