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填空題(每空1分,共20分)
1.近代( )的出現,開辟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階段。
2.20世紀以來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中呈現出許多新的特點,對教育的等級化、特權化和專制性否定的是教育的( )。
3.從一門規范學科的建立,從獨立的教育學誕生的角度說,通常以德國赫爾巴特的《 》為標志。
4.信息技術的特點是以多媒體與( )為核心。
5.學校的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聲它有四種基本成分,即認知成分,情感成分,價值成分和( )成分
6.( )是人身心發展的前提,為個體的身心發展提供了可能性。
7.個體主觀能動性的第一層次的活動是入作為生命體進行的生理活動,第二層次是個體的心理活動,最高層次是( )活動。
8.( )的劇變,內心世界的發現,自我意識的覺醒,獨立精神的加強,是少年期表現出韻總體性的階段特征。
9.我國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馬克思關于人的( )學說基礎上的。
10.創新能力不僅是一種( )特征,更是一種人格特征,是一種精神狀態。
11.教師的( )是指教師的個性、情緒、健康以及處理人際關系的品質等。
12.課程目標是指整個課程編制過程的最為關鍵的準則,它有四個方面的規定性:時限性、具體性、預測性和( )性。
13.( )是學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動,不僅是智育的主要途徑,也是德育、體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徑,在學校整個系統中居于中心地位。
14.在如何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上,現代教學論強調教與學二者的辯證關系,認為教師主導作用應與學生( )結合。
15.直觀教具可分兩類:一是( )直觀,二是模象直觀。
16.教師備課時要鉆研教材,包括鉆研( )、教科書和閱讀有關的參考書;
17.在教學史上先后出現的影響較大的教學組織形式有個別教學制、班級上課制、( )和道爾頓制。
18.( )是通過德育活動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發展上所要達到的總體規格要求。
19.德育過程的基本矛盾是社會通過教師向學生提出的( )與學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
20.班集體的教育作用表現在,有利于形成學生的群體意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交往與適應能力,有利于訓練學生的( )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