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因素相互作用論:多因素相互作用論認為,人的發展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遺傳素質是人發展的物質前提,社會環境是人發展的外部條件,良好道德教育是人的發展的重要條件,個人主觀能動性是人發展的內因。個體積極投入實踐活動看作是內因和外因對個體身心發展綜合作用的匯合點,也是推動人發展直接的、現實的力量。
2.人的發展具有順序性、階段性、不平衡性、互補性、個別差異性。
3.學校教育在人的發展過程中起主導和促進作用。
4.影響人的發展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遺傳、環境和人的主觀能動性三種。
5.環境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兩大部分。但對人的發展影響較大的是社會環境,它是人的發展的外部條件。
6.人的發展,是指隨時間和年齡的遞增而發生的個體身心方面的積極變化,包括生理與心理兩方面的發展。人的生理發展包括機體的正常發育和體質的增強兩方面。
7.在人的發展動力觀方面有內發論、外鑠論、多因素相互作用論。
8.根據人發展的順序性,教育要循序漸進地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
9.根據人發展的不平衡性,在身心發展的關鍵期內要施以相應的教育;根據人的發展的差異性,教育要因材施教。
10.教育工作要因材施教,主要是因為教育工作要遵循人發展的仝別差異;教育工作要循序漸進,主要是因為教育要遵循人發展
的順序性。
11.人的心理發展包括認知的發展和意向的發展兩個方面。
12.人身心發展是一個持續不斷變化的過程,具有順序性特征;如身體發展是按照首尾方向(即從頭部到軀干到下肢)和中心外周方向(即從中間部位到邊緣部位)進行的。心理的發展也有一定的順序,如兒童思維的發展總是從具體動作思維到形象思維,再從形象思維到抽象邏輯思維發展;記憶發展的順序是從機械記憶到意義記憶;注意的發展順序是從無意注意到有意注意等。
13.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人的認識發展是按照感知運算水平、前運算水平、具體運算水平、形式運算水平的順序進行的。
14.美國心理學家科爾伯格認為人的道德認知發展遵循著從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平的順序。
15.環境的影響具有自發性、隨機性、復雜性。
16.內發論認為人的發展動力源自人自身的內在需要,身心發展的順序也是由機體的成熟機制決定的;弗洛伊德把人的性本能看作是人發展的潛在的、無意識的、根本的動力;美國威爾遜則認為基因復制是決定人的一切行為的本質力量。
17.外鑠論認為人的發展主要源自外在的要求,環境的影響、教育的作用是人的發展的動力;荀子的性惡論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美國心理學家華生的行為主義理論則強調教育對人的發展的決定作用。
18.主觀能動性是指人的主觀意識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和能動邊作用。從意識方面來講,體現為人的需要、動機、目的等主觀積極性;從外部表現來看,體現為人作用于客觀事物的自覺活動。
試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