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學記》中所說的“學不躐等”所體現的是循序漸進教學原則。
2.《學記》中所說的“不陵節而施”體現的是循序漸進的原則。
3.“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體現了教學鞏固性原則。
4.“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教學要求,體現了教學的啟發性原則。
5.教學的中心任務是使學生掌握系統的知識,形成技能。
6.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組成的傳遞和掌握社會經驗的雙邊活動,是實施全面發展教育的基本途徑。
7.教育史上,形式教育論著重訓練學生的思維方式;實質教育論著重傳授對實際生活有用的知識。
8.教學是貫徹教育方針、實施全面發展教育、實施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
9.智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教學是實施智育及其其他智育的基本途徑。
10.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學校工作必須堅持以教學為主、全面安排的原則。
11.教學過程是以認識過程為基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
12.教學過程分為以下五個階段:激發學習動機、感知教材、理解教材、鞏固知識、運用知識。
13.教學原則是有效地進行教學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
14.理解教材是教學過程的中心環節。
15.教學工作包括五個基本環節:備課、上課、作業的布置與批改、課外輔導和學業成績的檢查與評定。
16.備課分為個人備課和集體備課兩種。
17.課的類型大致可分為:單一課和綜合課。
18.教師備課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鉆研教材、了解學生和設計數堂。
19.課外輔導有集體輔導和個別輔導兩種形式。
20.教師對學生成績的檢查方式有兩大類:平時考查和考試;平時考查包括口頭提問、檢查書面作業和單元測試等;考試可分為期中考試、期末考試和畢業考試。
21.1862年,中國清政府應在北京開辦的京師同文館是我國第一次采用班級授課制。
22.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是班級授課制,又稱課堂教學,是把學生按照年齡和文化程度分成班級,教師根據課程計劃、學科課程標準和規定的時間表進行教學的一種組織形式。
23.我國古代私塾就是個別教學組織形式典型的模式。
24.復式教學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班級的學生編在一個教室里,由一個教師分別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一節課中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教學的一種特殊組織形式。
25.分層教學強調三點: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水平;分層次;所有學生得到相應的提直。
26.小組合作學習是小組成員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
27.個別教堂就是教師針對不同學生的情況進行個別輔導的教學組織形式。我國古代私塾就是個別組織形式的典型模式。
28.講授法是指教師運用口頭語言系統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一種方法,它包括講述、講解、講讀、講演四種方式。
29.我國教學方法可分為:以語言傳遞為主的、以直觀感知為主的、以實際訓練為主的、以探究為主的和以情感陶冶為主的等幾類教學方法。
30.教師創設的情境一般包括生活展現的情境、圖畫再現的情境、實物演示的情境、音樂渲染的情境、表演體會的情境等。
31.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為實現教育目的、完成教學任務所采用的手段和一整套工作方式,它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
32.課的類型分為單一課和綜合課兩大類。
33.教學規律是第一性的,教學原則是第二性的,教學原則的制定必須要以教學規律為依據,教學原則是教學規律在教學中的反映。
34.輔導是上課的必要補充,是適應學生個別差異,貫徹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
35.教學方法的指導思想可分為啟發式和注入式兩種。
試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