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述教學過程及其特點。★★★★☆
答:教學過程是教師根據一定社會的要求和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指導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掌握系統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促進學生身心發展,培養思想品德的過程。
特點:
(1)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具體體現在:一是知識的間接性;二是教師的指導性;三是教學的發展性;四是教學的教育性。
(2)教學過程是以認識過程為基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
2.教學的任務是什么?★★☆☆☆
答:(1)使學生掌握系統的現代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形成基本技能、技巧,這是教學的基本任務。
(2)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創造力。
(3)發展學生體力,促進學生的健康。
(4)培養學生科學的世界觀、高尚的思想道德、健康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3.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有哪些?★★★☆☆
答:(1)激發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
(2)感知教材:是任何教學獲得進行的必經階段。
(3)理解教材:理解教材是教學過程中的中心環節。
(4)鞏固知識:鞏固所學習的知識是教學過程的一個必要環節。
(5)運用知識:掌握知識是為了運用知識。
4.簡述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有哪些。★★★★☆
答:(1)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的規律。教學活動是學生認識客觀世界的過程,以獲得間接經驗為主,以直接經驗為輔。
(2)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統一的規律。在教學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是相互依存的,互相促進、辯證統一的。
(3)掌握知識和發展智力相統一的規律。
(4)傳授知識與思想品德教育相統一的規律(又稱教學的教育性規律)。
5.論述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的規律。★★★☆☆
答:教學活動是學生認識客觀世界的過程,以獲得間接經驗為主,以直接經驗為輔。
一方面,學習間接經驗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基本途徑,由于個人能力有限,必須以學習間接經驗為主,借助間接經驗認識世界,是認識上的捷徑,這也是由學生的特殊任務決定的,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繼承已有的認識成果,把他人的轉化為自己的,要完成這一任務,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以接受間接經驗來實現。
另一方面,學習間接經驗要與獲得直接經驗相結合,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直接經驗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書本知識,同時,還要重視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通過試驗、學習、參觀等實踐方法,獲得直接經驗。
總之,我們既不能只重視書本知識,忽視直接經驗;也不能只強調學生的直接經驗,而忽視間接經驗,要堅持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統一。
6.論述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統一的規律。★★★☆☆
答:在教學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是相互依存的,互相促進、辯證統一的。
一方面,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起主導作用:A.他是教學活動的領導者、組織者,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學習質量的檢查者,他能夠引導學生沿著社會所期望的方向發展;B.教師受過專門訓練,具有較高的文化知識、思想修養,而且了解青少年身心發展的規律,懂得如何組織和進行教學,能夠發揮主導作用;C.青少年正處于成長時期,思想行為尚不成熟,缺乏人生經驗。
另一方面,學生是學習的主體:A.學生是有主動性、積極性的人,他們能夠反映客觀事物;B.教師教是外因,學生學是內因,只有通過學生的觀察、思考練習,才能把老師所教授的變成自己的。
(總結)總之,我們既不能只重視教師的作用,也不能只強調學生的作用,要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
7.論述掌握知識和發展智力相統一的規律。★★★★☆
答:教學既是掌握知識的過程,也是發展智力的過程,兩者是相互統一的;傳授知識與發展智力是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掌握知識是發展智力的基礎,知識為智力活動提供了具體的素材;發展智力優勢掌握知識的重要條件,掌握知識的速度與質量,依賴于一定的智力水平。
知識和智力是有區別的,要使知識的掌握真正促進智力的發展是有條件的:
(1)從傳授知識的內容看,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應該是規律性的知識,能使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2)從教學活動的結構看,重視學生的活動和參與,要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時間去思考。
(3)從傳授知識的方法上看,應采用啟發式教學。
(4)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貫徹掌握知識和發展智力相統一的規律,既不能只強調訓練學生的思維形式,也不能只重視向學生傳授實際有用的東西,在教學中,應該把這兩者結合起來。
8.論述傳授知識與思想品德教育相統一的規律。★★★★☆
答: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和提高思想品德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具體體現是:
(1)知識是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基礎,科學文化知識的掌握有助于學生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首先,科學的世界觀和先進的思想都需要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做基礎;其次,學習知識本身是一項艱苦的勞動,通過知識的學習過程可以鍛煉培養學生的優良道德品質。
(2)學生思想品德的提高發展又為他們積極地學習知識奠定了基礎;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的過程,是一個能動的認識過程,他們的思想品德狀況對學習的積極性起著重要的作用。
(3)堅持傳授知識與品德教育相統一,要防止兩種傾向:一是脫離知識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二是只強調傳授知識,忽視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學中,要注意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
9.論述教學的直觀性原則。★★★★☆
答:直觀性原則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當運用多種直觀手段,利用學生的多種感官進行感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使學生獲得生動的表象,從而幫助學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概念和原理。貫徹此原則的基本要求如下:
(1)要正確選擇直觀手段和教具。教具種類分為三種:A.實物直觀:B.模象直觀;C.語言直觀。
(2)直觀教具的演示要與語言講解結合起來,教學中的直觀并不是讓學生隨意看,而是在教師指導下有目的地進行的。
(3)要重視運用語言直觀。語言直觀可以擺脫實物直觀和模像直觀所需要的設備和條件限制。教師還應運用生動的言語進行講解,給學生以感性認識,喚起想象,形成表象。
10.論述教學的啟發性原則。★★★☆☆
答:啟發性原則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突出重點,深入講解,同時要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他們通過獨立思考,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啟發性教學原則既是教與學相統一的規律在教學中的反映,同時又是由我國教育目的所決定的。
貫徹此原則的基本要求:
(1)教師的講授應“少而精”,給學生留出發揮思考的空問。
(2)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3)設置問題情境,使學生處于積極思維的狀態。
(4)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方式,使學生學會思考。
11.我國中小學常用的基本教學原則主要有哪些?★★★★☆
答:(1)直觀性原則。直觀性原則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當運用多種直觀手段,利用學生的多種感官進行感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使學生獲得生動的表象,從而幫助學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概念和原理。
(2)啟發性原則。啟發性原則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突出重點,深入講解,同時要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他們通過獨立思考,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啟發性教學原則既是教與學相統一的規律在教學中的反映,同時又是由我國教育目的所決定的。
(3)鞏固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牢固、熟練地掌握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并在需要的時候能夠準確無誤地呈現出來。
(4)循序漸進原則。是指教師要嚴格按照科學知識的內在邏輯體系和學生認識能力發展的順序進行教學,使學生掌握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
(5)因材施教原則。是指在教學中,要從學生的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
(6)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是指教師在教學中,應使學生聯系實際來理解掌握知識,引導他們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12.論述教育的鞏固性原則。★★★☆☆
答:鞏固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牢固、熟練地掌握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并在需要的時候能夠準確無誤地呈現出來,是由學生認識活動的規律所決定的。
貫徹此原則的基本要求:
(1)在理解的基礎上鞏固。
(2)抓好學生的復習環節和運用環節。
(3)教學生復習和記憶的方法。
13.論述教育的循序漸進原則。★★★★☆
答:循序漸進原則是指教師要嚴格按照科學知識的內在邏輯體系和學生認識能力發展的順序進行教學,使學生掌握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使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
貫徹此原則的基本要求:
(1)按照教材的系統性進行教學。
(2)在注意系統性的同時要抓住重點和難點進行教學。
(3)教學要符合學生認識規律,由已知到未知,由具體到抽象。
14.簡析班級授課制特點和意義。★★★★☆
答:它是把學生按照年齡和文化程度分成班級,教師根據課程計劃、學科課程標準和規定的時間表進行教學的一種組織形式。
班級授課制的基本特征:
(1)固定班級,把學生按照年齡和知識水平分別編成固定的班級。
(2)以課為教學活動的單位。
(3)固定時間,把每一節課規定在統一而固定的單位時間里進行。
意義:
(1)有利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經濟有效地大面積培養人才。
(2)有利于發揮集體的教育作用。
(3)有利于嚴格管理教學,使教學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
15.教學的其他組織形式有哪些?(除了班級授課制)★★☆☆☆
答:(1)個別教學;
(2)小組合作學習;
(3)分層教學;
(4)現場教學:
(5)復式教學。
16.教師在教學中選擇教學方法的主要根據什么?★★☆☆☆
答:(1)教學任務和目標;
(2)教學內容;
(3)學生年齡特征和實際情況;
(4)教師個人特點。
17.我國中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答:(1)以語言傳遞為主的教學方法。這類教學方法是指以教師和學生的口頭語言活動以及學生的書面閱讀為主的教學方法,它包括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和自學指導法等。
(2)以直觀感知為主的教學方法。是指教師通過實物或直觀教具的演示,以及組織學生實地考察等使學生獲得知識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參觀法等。
(3)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教學方法。是指通過學生的實際活動來實現教學目的的教學方法,包括練習法、實驗法、實習作業法等。
(4)以探究為主的教學方法。是指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學生借助教材或教師提供的材料,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認識事物、理解教材或探索應得出的結論或規律性知識的方法。
(5)以情感陶冶為主的教學方法。包括欣賞教學法和情境教學法等。
18.論述基本的教學方法一講授法。★★★☆☆
答:是指教師運用口頭語言系統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一種方法,它包括講述、講解、講讀、講演四種方式。
教授法的優點:
(1)可以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系統的科學知識。
(2)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智力,有利于進行系統的思想品德教育。
缺點:沒有充分的機會讓學生對所學的內容及時做出反饋,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不易發揮。
運用講授法的基本要求:
(1)講授的內容要有系統性、科學性。
(2)講授的方式方法要有啟發性。
(3)講授的語言要生動、通俗、形象、條理、語速適當。
19.論述討論法的含義、作用和要求。★★★☆☆
答:討論法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全班或小組成員圍繞某~中心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從而進行相互學習的一種方法。
討論法的作用:
(1)發揮學生主動性;
(2)促進學生思考和表達:
(3)促進學生的交往,相互合作學習。
討論法的基本要求:
(1)討論前,教師應提出討論題目和討論的具體要求,指導學生收集有關資料。討論的問題要有吸引力,有討論價值。
(2)討論時,老師要引導學生圍繞中心、聯系實際進行,要讓學生有普遍發言的機會。
(3)討論結束時,教師要進行小結,并提出需要進行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20.簡述練習法及其基本要求。★★★☆☆
答:練習法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運用一定的知識完成一定的操作,形成各種技能和技巧的基本方法。特點是:以學生為主;目標明確;實踐性強。
運用練習法的基本要求:
(1)要使學生明確練習的目的;
(2)練習的題目一定要注意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3)教師要教學生練習的方法,注意練習的時間等;
(4)教師對學生的練習要及時檢查。
21.論述教育的因材施教原則。★★★☆☆
答:因材施教原則是指在教學中,要從學生的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
貫徹此原則的基本要求:
(1)了解學生的實際和個別差異,為因材施教奠定基礎。
(2)運用多種方式教學,適應學生個別差異,培養學生特長。
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是對我國優秀教育經驗的總結。它是由學生身心發展的個體差異性和我國教育目的中個性發展的要求所決定的。
22.上好課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答:(1)目標明確。要有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等方面的目標,而且具體、正確、恰當。
(2)內容正確。傳授的是科學的知識。
(3)方法靈活。
(4)學生主動。能夠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積極思考。
(5)語言藝術。教學語言簡潔、明快、生動、有條理等。
(6)學生思維活躍。以上六條既是上好一節課的基本要求,也是評價一節課的標準。
23.教學手段的操作要求有哪些?★★☆☆☆
答:(1)適時、適度、注重實效。
(2)電教屏幕不能代替黑板,教具演示不能代替必要的教具操作。
(3)必須將現代化教學手段和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結合起來,使優勢互補,使教學手段整體優化,提高教學效率。
試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