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詞解釋
31.教學大綱:又稱學科課程標準,是課程計劃中每門學科以綱要的形式編定的、有關學科教育內容的指導性文件。它規定了學科的教學目的與任務,知識的范圍、深度和結構,教學進度以及有關教學法的基本要求。
32.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是對全體公民實施的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識的教育,是培養公民基本素質的教育。
33.“分支型”學制:是前蘇聯創造的一種學制形式。在十月革命前帝俄時代實施的是傳統的歐洲雙軌學制。十月革命后,建立了單軌的社會主義統一學校系統,在其后的發展過程中,又部分恢復了帝俄時代文科中學的某些傳統和職業學校單設的做法,由此形成了既有單軌學制特點,又有雙軌學制的某些因素的“分支型”學制。這種學制上通(高等學校)下達(初等學校),左(中等專業學校)右(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互連,有其優點。
34.古代社會的教育:是以使用青銅器(奴隸社會)、鐵器(封建社會)手工工具為標志的教育。人的發展從使用石器工具到使用金屬工具是一次大的飛躍。古代文字產生,人的抽象思維得到發展,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分離,出現了古代知識分子,也有了最初的科學藝術。社會從沒有私有制、沒有階級的原始形態,進入到古代階級社會,包括奴隸制和封建制。古代社會是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政治上是專制和人治,人身依附的社會。
35.美育:亦稱審美教育,是培養學生具有正確的審美觀點和感受美、鑒賞美、刨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一種按照美的標準培養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
四、簡答題
36.【答案要點】教師的勞動方式和勞動對象決定了教師的語言行為有特定的要求。例如,語言表達準確、邏輯性強、語言符合標準、語言生動形象、通俗流暢、抑揚頓挫、富有節奏感、富有啟發性和感召力等等。教師傳授知識的過程是語言藝術的運用,也是語言藝術的再創造,這個過程的實現有明確的要求,有些要求反映了教師語言行為規范的特點。
37.【答案要點】(1)教育目的是社會對教育所要造就的人才質量與規格的總體設想或規劃;教育目標又稱培養目標,是教育目的的具體體現,是引導教育行為向預期教育目的前進的標志。
(2)教育目的決定著教育目標的狀態、內容和方向;教育目標是教育目的在各級、各類教育機構中的具體化,是各級各類教育機構培養人的具體規格標準。
38.【答案要點】(1)在教育理論的指導之下,教育改革的進程加快。(2)豐富的教育理論使得教育改革呈現多元化的趨勢。(3)教育理論的不斷創新促使教育改革具有新穎、與時俱進的特性。
39.【答案要點】制約教育內容的主要因素:生產力和科技發展水平;社會政治經濟需要;文化傳統;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水平。
五、論述題
40.【答案要點】(1)科技進步是現代教育發展的根本動因。
(2)現代科技知識已成為現代教育的主要內容。
(3)科技進步改變了教育技術。
41.【答案要點】(1)教學原則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和教學過程規律的認識而制定的指導教學工作的基本準則。該教學案例體現了教學的啟發性原則,即在教學中教師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注意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該原則的一個基本要求就是要使學生的興趣成為推動學習的動力,善于引導他們積極思考,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中教師利用一個學生的提問誘發同學們的思考,鼓勵學生自己找答案。這正是啟發性原則在實際教學中的一個很好的應用。
(2)教學方法是為完成教學任務而采用的方法,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使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獲得身心發展而共同活動的方法。本案例中教師也使用了教學方法中的談話法,即教師按照一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并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獲取或鞏固知識。該案例中教師很好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引起了他們的思維興奮,通過問題的啟發誘導,讓學生一步步地獲取新知,并在最后進行了歸納,使知識系統化、科學化,有利于學生準確地掌握知識。
特別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