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名詞解釋
1.教育: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它同社會的發展、人的發展有著密切聯系。從廣義上說,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
其含義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為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
2.課程計劃:是課程設置的整體規劃,是教育主管部門制定的有關學校教學教育工作的指導性文件,它具體規定了學校應設置的學科、學科開設的順序及課時分配,并對學期、學年、假期進行劃分。
3.科技活動:這是學習現代科學技術知識,進行各種科技實踐性作業的活動。
4.研究能力:是綜合地、靈活地運用已有的知識進行創造性的活動的能力,是對未知事物的探索性的、發現性的心智、情感主動投入的過程。
五、簡答題
1.【答案要點】
1840年以后,我國的小學教育有了較大的發展。發展變化的基本特征是:
(1)逐步明確了小學教育為普通教育、義務教育的性質。
(2)學制改革逐漸向世界其他國家靠近,采用修業年限為6年的“4—2”學制。
(3)逐步明確小學教育是為培養合格公民打基礎的教育。
(4)從小學堂到小學校都有了公立和私立兩類。
2.【答案要點】
(1)突出課程的整體教育功能。設置綜合學習活動,加強學科間知識的整合,有利于課程的綜合化、多樣化。
(2)突出學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合作學習。強調小學生的主體性,以學生為發展中心,突出學校學習與學生經驗的聯系,明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3)強化課程的彈性,給地方和學校一定的自主性。在嚴格執行國家課程計劃的同時,給地方和學校一定的自由空間,依據本地區和本校實際情況決定校本課程方案。
3.【答案要點】
(1)小組活動是學校課外活動的基本組織形式。
(2)小組活動的特點是:小型分散,便于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能滿足學生不同的興趣、愛好,發展學生的才能,使學生得到更多的學習和鍛煉的機會。
(3)小組活動在層次上有校級的和年級或班級的。小組人數根據活動的性質和參加者的愿望而定,一般10~20人為宜。小組成員應為對該項活動有興趣的學生。小組活動要制定活動計劃,有固定的活動日和活動時間,有輔導員的具體指導,有嚴格的紀律制度。小組活動的成績可以通過匯報、展覽形式展示出來,以鞏固成果和推動活動的發展。
4.【答案要點】
(1)教育科學體系逐步形成。
(2)教育理論異彩紛呈。
(3)教育理論與教育實際的結合日益緊密。
5.【答案要點】
與環境對個體自發的、零碎的、偶然的影響相比,學校教育對學生的成長起著主導作用。由此也決定了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具有特殊性。具體表現在:
(1)學生以學習為主要任務。學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學,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
(2)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這是學生與從事學習活動的其他社會成員的區別之一。
(3)學生所參加的是一種規范化的學習。學生的學習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的,是由一定的教育制度以及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所規定了的活動。
六、案例分析
【答案要點】
(1)這一案例中的班主任違背了學生思想內部矛盾轉化規律,違背了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原則。
(2)學生思想內部矛盾轉化規律。
①德育過程既是社會道德內化為個體的思想品德的過程,又是個體品德外化為社會道德行為的過程;
②要實現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轉化,教育者既要給受教育者創造良好的外因,又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促使其積極接受外界的教育影響,有效地形成新的道德品質;
③德育過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統一過程,教育者要注意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
(3)德育過程要堅持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原則。
①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的含義,是指進行德育要把對學生個人的尊重和信賴與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的嚴格要求結合起來,使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與要求易于轉化為學生的品德。
②貫徹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是:愛護、尊重和信賴學生;教育者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確、明確具體和嚴寬適度;教育者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認真執行,及時檢查,堅持不懈,督促學生切實做到。
最新試題:
在線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