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C
【解析】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規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層次結構的、按年齡分級的教育制度,它從初等學校延伸到大學,并且除了普通的學術性學習以外還包括適合于全日制職業技術訓練的許許多多專業課程和機構。
2.B
【解析】略。
3.A
【解析】“環境決定論”認為,人的發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諸如環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響和學校的教育等。故注重教育的價值。
4.D
【解析】設計教學法是由美國教育家克伯屈1918年首先提出的。
5.C
【解析】實質教育論認為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傳授知識。
6.A
【解析】小學德育目標是實施小學德育的出發點,也是檢驗小學德育是否達標的質量標準。
7.B
【解析】拔苗助長故事的寓意是批評了違背植物生長規律的行為,教學中“拔苗助長”違背了人發展的順序性。
8.A
【解析】康德認為,文化是在公民社會形成過程中產生和形成的,文化標志著人類從自然狀態向社會狀態的轉變。
9.D
【解析】相對性評價是對被評價對象做出鑒定,區分等級,了解教育目標的實現程度。
10.B
【解析】教學研究的第一步是研究課題的選擇。
二、多項選擇題
1.ADE
【解析】教育制度的發展經歷了從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過程。
2.ABCDE
【解析】童年期兒童心理發展的主要特征是觀察、注意、記憶、思維、情感和自我意識。
3.ABCDE
【解析】教師和學生共同進行的課前準備、上課、作業、練習、輔導、評定等都屬于教學活動。
4.ABCD
【解析】ABCD四項均為班集體必須具備的四個基本特征。
5.ABD
【解析】教師職業道德與道德所共有的特征是內容的統一性、相對的獨立性、歷史的繼承性。
三、填空題
1.班主任評價、信息反饋
2.隱性課程、潛在性、非預期性
3.難易程度
4.分制、等級制
5.基礎
最新試題:
在線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