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項選擇題
1、六藝的六門課程:禮,樂,射,御,書,數。
2、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要通過兩個方面來實現:教育在生產勞動力和教育在生產科學知識。
3、學校文化的特性:1學校文化是一種組織文化 2學校文化史一種整合性較強的文化 3學校文化以傳遞文化傳統為己任 4校園文化——學校文化的縮影
4、人的身心發展的特殊性:1人的身心發展是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實現的 2人的身心發展具有能動性
5、個體主觀能動性的三個不同層次:1人作為生命體進行的生理活動 2個體的心理活動 3社會實踐活動
6、在認知方面,高中生可能出現的兩個極端:1過分欣賞自我和苛求社會 2心理失衡
在價值觀賞,青年存在的兩種極端:1以個人利益為中心,缺乏社會責任感,只想索取,不思奉獻 2看不到自己的獨特價值,只求生存適應,不求發展創造
7、教育目的對整個教育工作地指導意義是通過發揮以下作用實現的:1教育目的的導向作用 2教育目的的激勵作用 3教育目的的評價作用
8、教育目的的基本層次:1國家的教育目的 2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 3教師的教學目標
9、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我們要求培養的人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堅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質與科學文化知識能力的統一 2我們要求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要求堅持腦力與體力兩方面的和諧發展 3適應時代的要求,強調學生個性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
10、對中小學生身份定位的三個層面:1中小學生是國家公民 2中小學生是國家和社會未成年公民 3中小學生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11、教師職業的性質:1教師職業是一種專門職業,教師是專業人員 2教師是教育者,教師職業是促進個體社會化的職業
12、從課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課程可分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從課程任務分:課程分為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研究型課程;從課程功能分:課程可分為工具性課程、知識性課程、技能性課程、實踐性課程;從教育階段分:課程可分為幼兒園課程、小學課程、初中課程、高中課程;從組織核心分:課程可分為學科中心課程、學生中心課程、社會中心課程。
13、課程的不同目標:教育目的(總目標)、培養目標、課程目標、教學目標。
14、課程目標的依據:1對學生的研究 2對社會的研究 3對學科的研究
15、課程文件的三個層次: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科書。
16、我國義務教育的教學計劃具備的基本特征:強制性、普遍性、基礎性。
17、教學計劃的構成:1教學計劃設計的知道思想 2培養目標 3課程設置及其說明 4課時安排 5課程開設順序和時間分配 6考試及考查制度 7實施要求。
18、教學大綱的構成:1說明部分 2本文部分
19、教材包括1教科書 2講義 3講授提綱 4參考書 5活動指導書 6各種視聽材料
20、課程評價的主要模式:1目標評價模式 2目的游離評價模式 3背景、輸入、過程、成果評價模式
21、我國中學常用的教學方法: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演示法、練習法和實驗法。
22、講述法的基本要求:1講授內容要有科學性、系統性、思想性 2注意啟發 3講究語言藝術
23、談話法的基本要求:1要準備好問題和談話計劃 2提出的問題要明確、引起思維興奮 3要善于啟發誘導 4要最好歸納、小結,使學生的知識系統化、科學化
24、討論法的基本要求:1討論的問題要有吸引力 2要善于在討論中對學生啟發引導 3做好討論小結
25、演示法的基本要求:1做好演示前的準備 2要使學生明確演示的目的、要求與過程 3通過演示,使所有學生都能清楚、準確的感知演示對象
26、練習法的基本要求:1使學生明確聯系的目的與要求,掌握練習的原理和方法 2精選練習材料,適當分配分量、次數和時間,練習的方式要多樣化,循序漸進,逐步提高 3嚴格要求
27、實驗法的基本要求:1明確目的,精選內容 2重視語言指導 3要求學生獨立操作
28、備課內容包括:鉆研教材、了解學生和制定教學進度計劃。
29、課的類型:從教學任務分:傳授新知識(新授課),鞏固新知識課(鞏固課),培養技能技巧課(技能課),檢查知識課(檢查課)從使用的主要教學方法分:講授課、演示課(演示實驗或放映幻燈片、錄像)、練習課、實驗課、復習課。
30、構成課的基本組成部分:組織教學,檢查復習,講授新教材,鞏固新教材,布置課外作業。
31、在教學史上先后出現的影響較大的教學組織形式有個別教學制、班級上課制、分組教學和道爾頓制。
32、教學策略的基本特征:綜合性、可操作性、靈活性。
33、我國德育內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34、德育過程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內容和方法四個相互制約的要素構成。
35、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知、情、意、行。
36、德育的途徑主要有:政治課與其他學科教學,課外活動與校外活動,勞動,共青團活動,班主任工作。
37、我國德育的基本方法:說服法、榜樣法、鍛煉法、陶冶法、表揚獎勵與批評處分。
38、德育的模式:認知模式、體諒模式、社會模仿模式。
39、班級管理的模式:常規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標管理。
40、班主任班級管理的內容與方法:1了解學生,研究學生 2組織和培養班集體 3協調校內外各種教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