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答題
1、簡述現代教育制度發展趨勢
答:1加強學前教育并重視與小學教育的銜接 2強化普及義務教育、延長義務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朝著相互滲透的方向發展 4高等教育的類型日益多樣化 5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界限逐漸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國際交流
2、簡述古代學校教育的特征
答:1階段性 2道統性 3專制性 4刻板性 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導地位
3、簡述近代教育的特征
答:1國家加強了對教育的重視和干預,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義務教育的普遍實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視教育立法
4、簡述現代教育的特征
答:1教育的終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術的現代化
5、簡述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答:1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領導權 2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受教育的權利 3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教育目的 4教育相對獨立于政治經濟制度
6、簡述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的影響(考過)
答:1教育為政治經濟制度培養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史一種影響政治經濟的輿論力量 3教育可以促進民主
7、簡述生產力對教育的絕對作用
答:1生產力水平決定教育的規模和速度 2生產力水平制約著教育結構的變化 3生產力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的內容和手段 4教育相對獨立于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8、簡述科學技術對教育的影響
答:1科學技術能夠改變教育者的觀念 2科學技術能夠影響受教育者的數量和教育質量 3科學技術可以影響教育的內容、方法和手段
9、簡述教育對科學技術發展的作用
答:1教育能完成科學知識的再生產 2教育推進科學的體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學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進科學技術研究的功能
10、簡述傳統教育與現代(網絡)教育的區別
答:1傳統的學校教育史“金字塔形”的等級制教育,網絡教育卻是“平等的”開放式教育;2傳統學校教育的優劣標志所依據的是掌握在他人手中的“篩選制度”,而網絡教育所依據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興趣選擇”;
3傳統學校教育是較嚴格意義上的“年齡段教育”,而網絡教育是“跨年齡段教育”,或者是“無年齡段教育”;
4傳統學校教育存在著時空限制,而網絡教育史跨時空的教育。
11、簡述學生文化的特征
答:1學生文化具有過渡性 2學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 3學生文化具有多樣性 4學生文化具有互補性
12、簡述個體身心發展的動因
答:1內發論 2外鑠論 3多因素相互作用論
13、簡述個體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
答:1個體身心發展的順序性 2個體身心發展的階段性 3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 4個體身心發展的互補性 5個體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性
14、簡述影響個體身心發展的因素及作用
答:個體身心發展的水平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主要是受到遺傳素質、成熟、環境和個體實踐活動的影響。作用:1遺傳對個體發展的影響 2成熟對個體發展的影響 3環境對個體發展的影響 4學校教育對個體發展的特殊功能 5個體主觀能動性的巨大作用
15、簡述遺傳的意義
答:1遺傳素質是認得身心發展的前提,為個體的身心發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遺傳素質的差異對認得身心發展有一定的影響作用
3遺傳在認得發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16、簡述學校教育對個體發展的特殊功能
答:1學校教育按社會對個體的基礎要求對個體發展的方向與方面做出社會性規
2學校教育具有加速個體發展的特殊功能
3學校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對個體發展的影響不僅具有及時的價值,而且具有延時的價值
4學校教育具有開發個體特殊才能和發展個性的功能
17、簡述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基本理論要點
答:1人的全面發展是與人的片面發展相對而言的,全面發展的人是精神和身體、個體性和社會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發展的人;
2人朝什么方向發展,怎樣發展,發展到什么程度取決于社會條件;
3從歷史發展的進程來看,人的發展受到社會分工的制約;
4現代大工業生產的高度發展必將對人類提出全面發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發展的可能性;
5馬克思預言,人類的全面發展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得以實現;
6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唯一方法。
18、簡述如何推進素質教育
答:1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 2素質教育史全面發展的教育 3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 4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創新精神為重點的教育
19、簡述學生的本質屬性
答:1學生是處于人生階段身心發展最迅速時期的人 2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具有能動性的教育對象 3學生不單要掌握知識,還要培養道德個性的完整性 4學生是有個性的人
20、簡述教師職業的特點
答:1傳道者角色 2授業、解惑者角色 3示范者角色 4管理者角色 5朋友角色 6研究者角色
21、簡述教師的學科專業素養
答:1精通所教學科的基礎性知識和技能 2了解與該學科相關的知識 3了解學科的發展脈絡 4了解該學科領域的思維方式和方法論
22、簡述教師的教育專業素養
答:1遇有先進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23、簡述學生和教師的關系
答:1師生在教育內容的教學上構成授受關系 2師生關系在人格上時民主平等的關系 3師生關系在社會道德上時相互促進的關系
24、簡述制約課程的主要因素
答:1一定歷史時期社會發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時代人類文化及科學技術發展水平 3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能力基礎及其可接受性 4課程理論
25、簡述教科書的作用
答:1教科書是學生在學校獲得系統知識進行學習的主要材料
2教科書也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
3根據教學計劃對本學科的要求,分析本學科的教學目標,內容范圍和教學任務
4根據本學科在整個學校課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學科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26、簡述課程實施的結構
答:1安排課程表 2分析教學任務 3研究學生的學習特點 4選擇并確定教學模式 5規劃教學單元和課 6組織教學活動 7評價教學活動的過程與結果
27、簡述教學的一般任務
答:1傳授系統的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2發展學生智力、體力和創造才能 3培養社會主義品德和審美情趣,奠定學生的科學世界觀基礎 4關注學生個性發展
28、簡述教學過程的基本特點
答:1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 2掌握知識與發展潛力的統一 3教學過程中知、情、意得統一 4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能動性結合
29、簡述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的辯證關系
答:1掌握知識是發展智力的基礎 2智力發展史掌握知識的重要條件 3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互轉化的內在機制
30、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基本階段有哪些?
答:1引起學習動機 2領會知識 3鞏固知識 4運用知識 5檢查知識
31、簡述教學工作的基本程序
答:1備課 2上課 3作業檢查與批改 4課外輔導 5學業成績考查與評定
32、簡述上好課的具體要求
答:1目標明確 2內容正確 3方法得當 4表達清晰 5氣氛熱烈
33、簡述如何做好作業檢查與批改
答:1作業的內容要符合教學大綱和教科書的要求 2作業分量要適當,難易要適度 3布置作業要向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并規定完成的時間 4教師應經常檢查和批改學生的作業
34、簡述學業成績考查與評定
答:1測驗與目標 2試題類型 3提高測驗的效度、信度、難度和區別分度 4做好評價工作
35、簡述班級授課制的主要優缺點
答:優點:1有利于經濟有效地、大面積的培養人才 2有利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3有利于發揮班集體的教學作用
缺點:1容易產生理論與實際脫節 2難易完全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不利于因材施教 3不利于學生發展主體性
36、簡述教學策略的主要類型
答:1內容型策略 2形式型策略 3方法型策略 4綜合型策略
37、簡述德育教育的意義
答:1德育室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條件和保證 2德育室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條件和保證 3德育是實現教育目的的條件和保證
38、簡述高中階段的德育目標的要求
答:1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 2道德行為方面的基本要求 3個性心理素質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
39、簡述德育過程的規律
答:1學生的知、情、意、行諸因素統一發展的規律 2學生在活動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規律 3學生思想內部矛盾轉化規律 4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長期性和反復性規律
40、簡述我國中學德育的基本原則
答:1導向性原則 2疏導原則 3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 4教育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 5因材施教原則
41、簡述貫徹疏導原則的基本要求
答:1講明道理,疏導思想 2因勢利導,循循善誘 3以表揚激勵為主,堅持正面教育
42、簡述貫徹一致性與連貫性的基本要求
答:1要統一學習內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2要統一社會各方面的教育影響 3對學生進行德育要有計劃有系統的進行
43、簡述說服法的要求
答:1明確目的性 2富有知識性、趣味性 3注意時機 4以誠待人
44、簡述運用陶冶法應注意的問題
答:1創設良好的情境 2與啟發說服相結合 3引導學生參與情景的創設
45、簡述運用獎勵與處分應注意的要求
答:1公平、正確、合情合理 2發揚民主,獲得群眾支持 3注重宣傳與教育
46、簡述班主任實施平行管理是應注意的問題
答:1要充分發揮班集體的教育功能,使班集體真正陳偉教育的力量
2要通過轉化個別學生,促進班集體的管理與發展
3要實施對班級集體與個別學生雙管齊下、互相滲透的管理
47、簡述建立以學生為本的班級管理的機制
答:1以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為目的 2確立學生在班級中的主體地位 3訓練學生自我管理班級的能力
48、簡述班集體必須具備的基本特征
答:1明確的共同目標 2一定的組織結構 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準則 4集體成員之間平等、心理相容得氛圍
49、簡述如何培養和組織班集體
答:1確定班集體的發展目標 2建立班集體的核心隊伍 3建立班集體的正常秩序 4組織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 5培養正確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
50、簡述班主任如何了解學生,研究學生
答:1了解和研究學生的內容:⑴了解和研究學生個人 ⑵了解學社個的群體關系 ⑶了解和研究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2了解學生的方法:⑴通過閱讀學身份的檔案材料來了解學生 ⑵通過對學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調查訪問 ⑶在自然條件下觀察
51、簡述選擇與運用教學方法的基本依據:
答:1教學目的和任務的要求 2課程性質和教材特點 3學生特點 4教學時間、設備、條件 5教師業務水平、實際經驗及個性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