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兒童權利公約》的核心精神是維護少年兒童的( )。

2、在17世紀,對班級授課制給予了系統的理論描述和概括,從而奠定了它的理論基礎的教育家是( )。

3、馬克思主義認為,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途徑和方法是( )。

4、課程改革就其實質來講,就是課程( )的問題。

5、我國具有強烈民族風格的體育項目是( )。

6、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在《行為主義》一書中寫道:“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一個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環境,讓我在這個環境里養育他們,我可擔保,任意選擇一個,不論他父母的才干、傾向、愛好如何,他父母的職業及種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們訓練成為任何一種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強盜。”這是( )。

7、教師的個人效能感隨教師教齡的增長呈現出( )。

8、不屬于我國中小學德育的主要途徑的是( )。

9、設計教學法的提出者是( )。

10、孔子要求“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是說在教學中要貫徹( )。

11、北京師范大學學制研究小組于1981年在其附屬中小學開始進行的學制實驗是( )。

12、在中國,最早以馬克思主義觀點寫成的教育著作是( )。

13、教育史上最早出現的教學組織形式是( )。

14、盧梭在教育思想史上的最大貢獻是( )。

15、不屬于社會公益勞動的項目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