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逆向遷移:是指后學習的知識、技能對先前學習的知識,技能產生影響。
3、學習策略:學習者對學習目的的認識、學習方法的采用以及對學習過程的調控過程。
4、元認知:指對認知的認知。
5、元認知體驗:是個體伴隨認知活動而產生的認知體驗或情感體驗。
6、元認知監控:指個體在認知活動進行過程中,對自己的認知活動積極進行監控,并相應地進行調節,以達到預定目的。
7、記憶策略:指在元認知的作用下,具體調節記憶方法的策略。
8、規則的發現學習:指在教學情境中,教師先呈現規則的若干例證,然后,讓學生在例證中概括出一般規則的學習方式。
9、品德:指個人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準則行動時所表現的穩定特征成傾向。
10、道行認識:是對關于是非、好壞和善惡的行為準則及其意義的認識。
11、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滿足所引起的肯定的或否定的內心體驗。
12、道德行為:指一個人表現的有關道德方面的言論、舉止和行動。
13、道德概念:是對社會道德現象的本質特征的概括反映。
14、道德信念:指人對道德準則和規范的確信,并愿以它作為行動指南的意識傾向。
15、幼兒期:指兒童從三歲到六、七歲這一年齡階段。(幼兒園--幼兒期,入學以前--學前期)
16、依戀:指幼兒對某一特定個體的長久持續的情感聯系。
17、學生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有目的,有系統地掌握知識、技能和行為規范的活動,是一種社會義務。
發育性學習障礙:指兒童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正常顯露的許多心理和語言功能發展的偏離,包括原始性缺陷和衍生性缺陷。
18、自我概念:是個人心目中對自己的印象,包括對自己存在的認識,以及對個人身體能力、性格、態度、思想等方面的認識,是由一系列態度,信念和價值標準所組成的有組織的認知結構。
19、社會性認知:指對自己和他人的觀點、情緒、思想、動機的認知,以及對社會關系和對集體組織間關系的認知,與認知能力發展相適應。
20、價值觀:是個體對自然,社會、人生問題的帶有根本性的總觀點,它的形成是由人的知識水平、生活環境等因素決定的,同時受人的情感意志、理想動機、立場態度等個性因素所制約。
編輯推薦:把教師站點加入收藏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