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1、社會化是一個雙向的過程。對
2、根據外部表情來識別和判斷他人的情緒情感時,首先依賴于認知者的年齡。對
3、如果一個人利用自己的外貌去犯罪,漂亮可能會減輕處罰。錯
4、父母對子女婚姻干涉的程度,與他們之間的相愛程度呈顯著負相關。錯
5、在社會測量法測量中,得分越高,群體對于選擇者的吸引力越大。對
6、通過參照測量法最后可以發現群體中處于中心位置的權威人物。對
7、如果要幫助一個人需要花費很大的體力,男性較女性容易產生利他行為。對
8、就被幫助者而言,老人和孩子比較容易得到他人幫助。對
9、穿著、舉止古怪的人容易得到幫助。錯
10、攻擊性強的人比安分守己的人容易產生侵犯性行為。對
11、家長具有很強的暴力傾向,子女相對來說也比較容易對人采取侵犯性行為。對
12、看見武器的人比沒有看見武器的人具有更強烈的攻擊性行為。對
13、模仿說明模仿者對被模仿者的肯定。對
14、群體決策的極端化總使決策具有冒險性。錯
第八章
1、心理健康的定義之一是:一種生活適應良好的狀態。對
2、心理健康的非病狀態是指按照精神疾病的診斷標準看不能認定某人有心理疾病或癥狀。對
3、心理治療原則上不主張多用藥。對
4、心理治療的對象可以是一般人,目的在于助人成長。錯
5、心理咨詢中的“咨詢”有“顧問”的意思。對
6、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育模式改善了原先心理咨詢較為變動的工作方式。對
7、文化模式正成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個新趨勢。對
8、朋輩咨詢適合大學生或初高中混合的中學。對
9、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按內容分,可將問題分為:學習問題、人際關系問題、自我管理問題、自我發展問題等。對
10、生活管理問題對一些貧困學生是特別重要的自我管理問題。錯
11、自我發展問題是典型的發展型咨詢關注的問題。對
12、自我發展的問題更多的可以通過團體為形式的輔導小組、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和課程來給學生提供幫助。
13、有一半的自殺者有精神疾病。錯
14、對于有一次自殺經歷的人,我們應該充分估計其再度自殺的可能性。對
15、如果有學生目睹了其他學生自殺,我們應該通過個別或集體咨詢形式對他們進行危機干預。對
16、自殺事件發生后,往往會出現謠言等失真信息的傳播,教師應該在可能的情況下向有關學生及時公布詳細的事實真相,尤其對于中學生。錯
17、壓力感受具有主觀性。對
18、心理健康的良好適應標準由于具有主觀性,常常會有差異乃至引發爭議。錯
19、營造校園文化也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種重要方法。對
20、嚴重的精神障礙必須交精神科醫生處理。對
21、大學規定有精神分裂癥病史的學生不得入學是毫無道理的。錯
編輯推薦:把教師站點加入收藏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