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名詞解釋
1.課堂管理:教師通過協調課堂內的各種人際關系而有效地實現預定教學目標的過程。
2.群體:指人們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動為基礎而結合起來的聯合體。來源:考試大
3.群體規范:是約束群體內成員的行為準則,包括成文的正式規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規范。
4.人際關系:人與人之間在相互交往過程中所形成的比較穩定的心理關系或心理距離。
五、簡答題
1.【答案要點】
一般認為,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產生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1)教師的教育失策。學生的課堂問題行為的產生與教師的教育失策直接相關,有些甚至就是教師直接造成的。教師的教育失策主要表現為:指導思想的錯誤,管理的失誤,教學的偏差等。
(2)學生的身心因素。課堂中大量的問題行為與學生的身心狀況直接相關,是由學生自身的因素引起的。即使同一年齡階段的學生,其問題行為也因其身心條件的差異而表現出不同的特征。
(3)環境因素。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產生還與環境影響有關。環境影響主要包括家庭、大眾媒體、課堂內部環境等方面。
2.【答案要點】考試大論壇
首先,班級的大小會影響成員間的情感聯系。
其次,班級的大小也會影響交往模式。
最后,班級越大,內部越容易形成各種非正式小群體,而這些小群體又會影響課堂教學目的實現。
3.【答案要點】來源:考試大的美女編輯們
教師應采取措施提高課堂群體凝聚力。
(1)要全面、及時了解群體的凝聚力情況。
(2)要幫助課堂里所有學生對一些重大事件與原則問題保持共同的認識與評論,形成認同感。
(3)引導所有學生在情感上加入群體,以作為群體的成員而自豪,形成歸屬感。(4)當學
生表現出符合群體規范和群體期待的行為時,就給予贊許與鼓勵,使其行為因強化而鞏固,形成力量感。
4.【答案要點】考試大-全國最大教育類網站(www.Examda。com)
(1)要考慮課堂行為的有效控制,預防紀律問題的發生;
(2)要考慮促進學生間的正常交往,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并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