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D【解析】內化就是兒童將外在的觀念轉化為自己的信念的過程。
2.D【解析】由于幼兒主要是通過感官來認識環境中的事物,即用眼睛看到物體的外形、耳朵聽到聲音、舌頭嘗到味道、鼻子嗅到氣味、皮膚感到溫度和質地等,而且他們的思維方式也主要是具體形象思維。幼兒只有通過感官確切地接觸到事物,并操作它們,才會比較容易地真正達到理解。所以,幼兒園課程以幼兒的直接經驗為主,答案為D。
3.A【解析】幼兒園課程內容是依據課程目標選擇和確定的,它體現目標的方向和要求。內容是為目標服務的,如果忽略了這一點,在內容的選擇上就會偏離目標的方向和要求,出現重知識輕能力、重智力輕全面發展等現象。所以,課程內容是目標的體現和依托,它不能脫離目標的要求。因此,答案為A。
4.C【解析】課程是實現教育目的的手段,其基本要素包括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組織、課程評價。因此,答案為C。
5.A【解析】制定教育教學計劃,是為了使各項教育活動有序進行,有效開展,其最終目的是落實課程內容,實現幼兒教育目的,促進幼兒發展。因此幼兒教育教學計劃的制定必須依據幼兒教育目標和課程標準,答案為A。
6.A【解析】幼兒在討論中能自由發言,闡述自己觀點。
7.B【解析】考查教育活動的四個基本要素。
8.D【解析】在具備了基本的物質條件后,對幼兒園教育起決定作用的是精神環境。因為幼兒的年齡小,可塑性大。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對他們來說是那么新奇有趣,而且對幼兒的影響又是無孔不入、經年不斷、潛移默化的,因此其作用是巨大的。良好和諧的精神環境有利于幼兒的發展,不良的精神環境如大眾傳媒中不宜幼兒收聽、收看的內容,成人不正確的教養態度等也會對幼兒的發展產生不良的影響。因此,答案為D。
9.B【解析】教師與幼兒的溝通語言要明確、通俗,便于幼兒理解。
10.B【解析】教師通過各種直觀教具和實物使得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屬于演示法。
二、名詞解釋
1.兒童觀:是人們對于兒童的根本看法和態度。主要涉及兒童的地位和權利、兒童期的意義、兒童的特點和能力、兒童生長發展的特點和原因等問題。
2.溝通:是指人際之間信息的給予和接受。溝通是一種相互性的活動,需要相互理解,彼此接納對方的觀點、行為。溝通能力是幼兒教師的能力要求之一。
3.直接教學:指教師按照教育目的,直接地把教育內容傳遞給幼兒。
4.接受學習:指學習者主要通過教師的言語講授獲得知識、技能、概念等的學習方式。
試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