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解析】此題屬于對教學方法的考察,題干中教師所采用的是小組討論法。
2.D【解析】“頌”指的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風”指的是土風、風謠。
3.A【解析】《麥琪的禮物》是著名短篇小說家歐•亨利的作品。
4.B【解析】教學活動是多變的,要求教師能夠做到隨機應變。例如,當教師運用講授法時問過長時,會導致學生注意力分散。此時,教師應該增加趣味語言,引起學生注意,或提出問題,使學生產生疑問,這即體現了教學方法設計的靈活性原則。
5.D【解析】其他三項都可以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而D項起到的是對寫作的鍛煉作用,所以有誤。
6.C【解析】教師的這種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們走出課堂去發現生活中的語文,但是C項中“全面”一詞不準確,自主學習語文的能力不可能單靠這一課外作業形式得到全面的鍛煉。
7.C【解析】大量地去做課后作業,不僅不利于積累,也加重了學生的作業負擔。
8.C【解析】A項中的“刑”,名詞活用作動詞。B項中的“云”,名詞作狀語。D項中的“綠”,出現使動用法。故選C。
9.A【解析】李白的《塞下曲》屬于邊塞征戰詩。
10.D【解析】助讀系統是指教科書為幫助學生閱讀課文,培養和提高學生自讀能力而設計的一系列材料。助讀系統一般包括學習目標,學習重點、難點,課文提示、注釋、題解,作者介紹等。
11.D【解析】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并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教學反思不屬于教學步驟。
12.B【解析】語文學習是以認知基礎上的體驗、感悟、熏陶為主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已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五柳先生傳》是作者陶淵明托名五柳先生寫的傳記,實為自傳,這是一篇文言文,篇幅精短,但內涵深刻,文章從思想性格、愛好、生活狀況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獨立于世俗之外的隱士形象,贊美了他安貧樂道的精神。結合課標要求和本篇課文的內容,綜合各選項進行分析,作為教學難點最恰當的為B項。
13.A【解析】解答此題要知道各種評價方式的內涵,其中診斷性評價也稱“教學性評價”,一般是指在某項教學活動開始之前對學生的知識、技能以及情感等狀況進行的預測。通過這種預測可以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準備狀況,以判斷他們是否具備實現當前教學目標所要求的條件,為實現因材施教提供依據。
14.C【解析】C項“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出自劉禹錫的《烏衣巷》,此詩和送別無關,作者通過對夕陽野草、燕子易主的描述,深刻地表現了今昔滄桑的巨變、事故的變遷,隱含著對豪門大族的嘲諷和警告。
15.B【解析】B項錯誤,應該為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真題推薦:2014上半年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真題233網校真題解析班,全面分析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