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簡答題
(1)效果律:桑代克的效果律表明,如果一個動作跟隨著情境中一個滿意的變化,在類似的情境中這個動作重復的可能性將增加,但是,如果跟隨的是一個不滿意的變化,這個行為重復的可能性將減少。可見一個人當前行為的后果對決定他未來的行為起著關鍵的作用。“在刺激與反應之間形成可改變的聯結.給以滿意的后果,其聯結就增強,給以不滿意的后果,其聯結就減弱。”獎勵是影響學習的主要因素。獎勵就是感到愉快的或可能進行強化的物品,刺激或后果,在桑代克后來的著作中.他取消了效果律中消極的或令人煩惱的部分。因為他發現懲罰并不一定削弱聯結,其效果并非與獎勵相對。
(2)練習律:指一個學會了的反應的重復將增加刺激一反應之間的聯結。也就是S—R聯結受到練習和使用得越多,就變得越來越強,反之.變得越弱。在他后來的著作中,他修改了這一規律,兇為,他發現沒有獎勵的練習是無效的,聯結只有通過有獎勵的練習才能增強。
(3)準備律:指學習者在學習開始時的預備定勢。學習者有準備而又給以活動就感到滿意,有準備而不活動則感到煩惱.學習者無準備而強制以活動也感到煩惱。
六、論述題
(1)建構主義強調,學生并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學習中,他們已經形成了豐富的經驗和看法。
(2)這種在沒有現成知識經驗前提下的解釋.并不都是胡猜亂想.而是從他們的經驗背景出發而推出合乎邏輯的假設。
所以,教學不能無視學生的這些經驗,另起爐灶,從外部真正地裝進新知識,而是要把學生現有的知識作為學習新的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從已有知識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
(3)教學不是知識傳遞,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
教師應該重視學生自己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傾聽他們的看法,洞察他們的這些想法的由來.以此為根據,引導學生豐富或調整自己的理解。需要與學生共同就某些問題進行探索.并在此過程中相互交流和質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作出某些調整。
(4)由于經驗背景的差異.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常常各異,在學生的共同體之中,這些差異本身便構成了一種寶貴的學習資源。教學就是要增進學生之問的合作.使他們看到那些與他們不同的觀點,從而促進學習的講行。
相關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