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題回顧
【教學過程】
活動一:激趣導入
回顧上節課知識,PPT展示大量印章作品,再次感受印章豐富多樣的形制美感,提醒學生觀察思考:除了印面,還有什么地方是能夠引起大家興趣的?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除了多樣的形制,在印石側面刻制的文字或圖形也是琳瑯滿目、風格各異。它們與印文本身是一份不可分割的整體,有了這樣的裝飾,印章的審美屬性就更為多元!引發學生興趣,揭示課題《刻制邊款》。
活動二:描述分析
1.邊款概念、作用
①結合課前收集的資料,欣賞作品,教師提出問題:什么是邊款?邊款的內容有什么形式?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刻在印章的側面記錄姓名、刻制年月以及作者的藝術感想等的內容稱為邊款。它與書畫作品的落款、題跋的作用相似,也被稱為印跋或邊跋。它的表現形式體現在文字與圖案。
②引導學生繼續觀察有文字的邊款,并提出問題:邊款中的文字能夠傳達出什么信息?
學生交流后回答,教師總結:有作者姓名、年月、地點等信息,或敘事、作詩等。
教師簡述邊款的發展,引導學生體會邊款與印章不可分割的藝術性:早期的印章在側面刻有作者姓名、年月、地點等內容,到明清時期,邊款的題材樣式日益豐富,不僅記錄姓名、刻制年月,還記錄作者的藝術感想以及與印章有關的事件,或者對印文含義作詮釋,或者敘事、賦詩、題記、品評等。在具體刻制上運用了各種結體和刀法,體現了自身的書法功底和深厚的文化修養。
2.邊款字體特點
①展示邊款拓印作品圖,引導學生觀察:邊款的字體有哪些?
教師總結:邊款的字體有楷、行、篆、隸等多種。
②繼續引導學生欣賞藝術家吳昌碩的《道無雙》邊款,并追問:邊款的內容有什么?屬于哪種字體?給你怎樣的感覺?
小組討論,學生代表回答,教師引導總結:《道無雙》邊款記錄了吳昌碩受沈伯云囑托,為其刻制《道無雙》的事情,表現了兩位藝術家深厚的友誼。“道無雙”三個字以石鼓大篆刻成,渾厚蒼勁、古樸雄健,金石意味濃重;其余小字行楷兼收,酣暢茂美;整個作品布局講究,疏密有度,表現出高古博大的藝術境界,俊雅而富于裝飾美感。
3.刀法
師生共同回顧刀法知識并講解:在刻法上有單刀和雙刀,單刀多表現陰文,雙刀多表現陽文。
活動三:總結解釋
教師結合多媒體示范邊款中不同字體筆畫的刻印方法,提醒學生仔細觀察:
①清潔印面,刻橫畫:方向與寫字運筆相反,從右向左切下,右高左低,右粗左細。
②刻豎畫,落刀時略用重力一按,顯示豎筆的起筆,再向下方按切即成。
③刻豎鉤,豎直筆與豎畫一樣,鉤在豎筆結束時,微微收刀再重按一下,即成一鉤。
④刻點,刀桿直豎,用刀角從上往下切下,根據點的不同斜度,調整刀角的方向。
⑤刻橫鉤,在橫畫刻完后,在橫畫起筆處,用刀鋒尖兒用力按下。
⑥刻斜鉤,將一豎刻改為向右下方切,結束時,即起鉤時,換成下鋒角,從筆畫出刀鋒處補切一刀,但筆畫不要太分離。
活動四:欣賞評價
教師示范后,明確練習任務:為上節課刻印完成的印章刻制邊款,注明刻印時間及自己的姓名。
學生實踐過程匯總教師巡視指導,練習完成后展示作品,從字體、內容、感受等多方面評價。
(例如:篆體“美術”——單刀和雙刀并用——以刻豎鉤刻橫鉤為主)
活動五:小結作業
1.師生共同總結刻制邊款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2.課下嘗試將邊款進行拓印。
【板書設計】
一、考題回顧
【教學過程】
活動一:激趣導入
請學生朗誦毛澤東詩詞《沁園春·雪》,并引導學生說一說詩詞中描繪了什么景象?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毛主席通過詩詞營造了一個冰天雪地、廣袤無垠的銀色世界,凸顯出了江山如此多嬌。從而引出傅抱石、關山月通過作品展現了《沁園春·雪》的磅礴氣勢,以此引出課題《江山如此多嬌》。
活動二:描述分析
1.創作背景
多媒體展示《江山如此多嬌》并提出問題:同學們知道這幅作品懸掛于哪里嗎?(人民大會堂)
請學生結合課前搜集的資料說一說作品的創作背景。
學生自由分享,教師總結:《江山如此多嬌》是由傅抱石和關山月根據毛主席的《沁園春·雪》創作,作為建國十周年的獻禮。目前藏于人民大會堂。
2.感受、內容
繼續引導學生欣賞《江山如此多嬌》,并思考問題:
①這幅作品給你什么感受?(雄偉、壯闊)
②描繪了什么場景?都有哪些景物?(旭日、長城、黃河、雪山、松柏林……)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描繪的是云開雪霽、旭日東升,莽莽神州大地“紅裝素裹、分外妖嬈”的美麗圖景,給人一種氣勢磅礴、波瀾壯闊的感受。
3.美術語言
(1)展示《江山如此多嬌》的全圖及其放大圖,引導學生欣賞并思考:
①作品中近景和遠景分別描繪了哪些景象?(近景描繪了松柏林,遠景描繪了雪山。)
②將這些景物放在一起產生了什么效果?(展現了祖國大好河山。)
學生發言,教師總結:近景描繪了高山蒼松,一片江南春色;遠景描繪了皚皚雪山,一派北國風光,跨越了空間的界限。
(2)繼續引導欣賞并追問:
①這幅作品的創作形式是什么?(中國畫)
②筆墨、色彩的語言上有什么特點?
學生思考,教師總結:近景運用青綠山水的畫法表現,筆墨淋漓,氣勢磅礴。
活動三:示范講解
師生共同總結江山如此多嬌的繪畫特征,小組討論問題:畫家描繪這些景物的意義是什么?傳達了什么情感?
學生交流探討,教師總結:畫家描繪它們,不是要表現它們的真實性,而是為了創造一個壯美宏偉的畫境,以抒發畫家對祖國河山的熱愛、贊美之情。因此,畫家不僅在畫面上集中了最能表現祖國壯麗河山,最能代表我們民族精神的景物,如蒼勁的青松,雄渾的山巖,莽莽平原,綿綿雪嶺,長江、黃河的奔騰傾瀉,珠穆朗瑪峰的橫空出世,而且賦予這些景物以某種象征意義。
活動四:實踐展評
鼓勵學生大膽列舉一些自己喜歡的山水畫代表作品比如《千里江山圖》《溪山行旅圖》等,并說出喜歡的理由。
《千里江山圖》宋代畫家王希孟的作品,描繪了連綿的群山岡巒和浩淼的江河湖水,運用青綠的方法進行描繪,刻畫細致寫實。
活動五:小結作業
師生共同回顧本節課內容,學生自主發言,說說收獲。
同時教師鼓勵大家利用課余時間參觀美術館,增長見識,提高審美能力。
【板書設計】
一、考題回顧
【教學過程】
活動一:激趣導入
教師展示隸書的圖片,提出問題:請同學們猜一猜圖片展示的是什么字?
學生猜想,教師給出正確答案。
教師總結:隸書是我國五大書體之一,擁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隸書作品《張遷碑》,領略隸書的魅力,引出課題《張遷碑》。
活動二:描述分析
1.展示五大書體的圖片,提出問題:隸書是如何演變而來?
學生思考回答,教師總結并講解隸書的發展:隸書,又叫“佐書”“八分”等,是書法史上繼篆書之后的一種字體。在秦代,小篆統一全國文字不久,隸書就逐步取代了小篆。漢代書法以隸書的成就最高。
2.展示《張遷碑》,提出問題:碑文記述了什么事件?給你什么感受?
學生回答:碑文系故吏韋萌等為追念其功德而立,整體給人以樸拙醇厚之感。
3.結合《張遷碑》觀察隸書的結構、筆畫、布局上有什么特點?
學生以四人為一小組進行討論,派出代表相互分享各組觀點。
教師整合學生觀點,師生共同總結:
①用筆:以方筆為主,逆入平出,方折筆畫較多,有一波三折、蠶頭燕尾、燕不雙飛之稱;
②結構:因筆畫的多寡而有大小變化,字形規整,多為扁平的長方形結構;
③布局:緊湊茂密。
活動三:總結解釋
總結《張遷碑》的特點并說明隸書的特點。
活動四:欣賞評價
1.展示《曹全碑》拓本與《張遷碑》拓本,以辯論賽的形式,對比分析其筆畫、結構、布局等方面的特點,并闡述兩者的異同。
學生積極參與辯論,教師記錄辯論過程并總結:《張遷碑》是東漢晚期作品。通篇為方筆,棱角分明,結構謹嚴,筆法凝練。《曹全碑》筆畫以秀為主,同時又極具骨力。行筆多提按頓挫,筆勢圓熟瀟灑。結構疏朗平整,舒展奔放,橫向開張流暢,縱向含蓄穩健,雍容大度、飄逸多姿。
2.組織學生分組臨摹張遷碑上的幾個文字,學生在書寫的時候教師巡視輔導。
3.讓學生把自己的作品放到后面的展示區,開一個書法小型討論會。在展示自己臨摹的作品的同時談一談自己對于中國書法藝術的了解與觀念。在學生展示與討論過程中,教師及時給予肯定并展現自身觀點,為學生答疑解惑。
活動五:小結作業
小結:以提問的方式帶領學生回顧本節課的重點內容。
布置作業:課下收集關于其他隸書作品的資料,下一節課分享。
【板書設計】
真題推薦:歷年教師資格證面試真題>>>
教師資格證面試如何快速通關?233網校還原面試情景現場,助你一舉攻下“結構化面試+試講+答辯”三大內容,實戰通關!試聽課程>>
答疑解惑:添加小編微信個人號【ks233wx3】,或關注微信公眾號【jiaoshi_233】搜索微信公眾號“233網校教師資格證考試”,關注即可一對一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