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學習的遷移
1.遷移的概念及種類。
(1)遷移:學習(訓練)遷移,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實質)
——學習遷移具有普遍性,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聞一知十是典型的學習遷移形式。
(2)遷移的種類:①正遷移與負遷移; ②順向遷移與逆向遷移;
③橫向遷移與縱向遷移;④一般遷移與具體遷移。
2.遷移的作用:
(1)遷移對于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直接促進作用;
(2)是經驗概括化、系統化有效途徑,是能力與品德形成的關鍵環節;
(3)遷移規律對學習者、教育工作者以及培訓人員有重要指導作用。
3.早期的遷移理論。
(1)形式訓練說(沃爾夫)。
①遷移是無條件的、自動發生的。
②學科學習的意義在于改善人的某種心理能力,通過訓練達到。在以后的學習中產生遷移。
(2)共同要素說(桑代克和伍德沃斯)。
①遷移是非常具體的、并且是有條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
②學科學習的意義在于內容,前后學習中有共同的內容,一種學習就能影響另一種學習。
(3)經驗類化說(賈德):強調概括化的經驗或原理在遷移中的作用。
(4)關系轉化說(格式塔心理學家):
——遷移產生的實質是個體對事物間的關系的理解
4.現代的遷移理論。
(1)奧蘇泊爾的認知結構理論:任何有意義的學習都是在原有學習基礎之上的,有意義的學習一定有遷移。
(2)繼奧蘇泊爾之后的幾種觀點:(加特納、吉克)
①強調認知結構在遷移中的作用。結構中的某些成分是決定遷移能否發生的根本條件。
②強調外界環境與主體的相互作用對遷移的影響。
③強調通過社會交互作用與合作學習,促進遷移。
5.影響遷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①學習材料 ②學習目標和過程 ③學習情境
(2)原有認知結構;
(3)學習的心向與定勢——動力準備狀態
作用:促進(正遷移)、阻礙(負遷移)——陸欽斯的“量杯實驗”
意義:①意識到雙重性 ②運用積極定勢,打破消極定勢
6.促進遷移的教學:
(1)精選教材; (2)合理編排教學內容;
(3)合理安排教學程序; (4)教授學習策略,提高遷移意識性。
推薦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