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材料分析題
1.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上曾風行“零歲方案”“神童方案”。一些“望子成龍”的家長,強行給自己的子女進行盲目的早期定向培養。有的父母在孩子未出生時就買好了鋼琴,企圖把寶寶培養成鋼琴家,有的家長在孩子一兩歲時就強行要他背古詩、練書畫等。一些幼兒園迫于家長的壓力或經濟利益的驅動,辦起了各種各樣的興趣班、特長班??偟膩碚f,表現為重知識灌輸、輕能力培養;重智力培養、輕人格因素培養等錯誤傾向。
請分析這種現象存在的原因,并談談如何處理好全面發展與因材施教的關系。
【參考答案】材料中這種現象存在的原因包括:(1)長期文化傳統的影響;(2)家長的功利需要;(3)應試教育的壓力。
處理好全面發展與因材施教的關系應注意:全面發展教育是我國教育方針所規定的,但是對幼兒實施全面發展的教育并不等同于對全體幼兒進行同一標準的教育。幼兒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具有年齡階段性和個別差異性。因此,要根據幼兒個人潛能和特性在體、智、德、美等方面有所側重地全面發展,也就是在“面面俱到”中做到重點突出、因人而異,因材而就地“全面發展”。全面發展的最終結果就是個人潛能和社會價值的充分展現,這也是全面發展教育的根本目的之所在。
2.某幼兒園活動場地上,孩子們自由地選取各種材料,和自己的伙伴一起構建游戲場地,器材的組合、使用的方法、活動的伙伴一改變,活動的內容與形式也隨之改變,時而是孩子們的“滑雪場”,時而是“勇敢者之路”,時而是“地雷區”,時而又成了“大森林”。在不同的情境里,孩子們主意越來越多,玩法各式各樣,玩得也越來越自在盡興。教師在旁邊自如地進行指導。
請談談幼兒教師如何使教學游戲化。
【參考答案】實施游戲化方法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游戲活動教育化;二是教育活動游戲化。在游戲過程中,融入教育目的,使游戲活動教育化,如角色扮演,它是兒童時期最為典型的游戲,是促進兒童社會化、發展語言的重要游戲;結構游戲,如孩子們在幼兒園可以搭積木、串木珠,讓他們從中認識到物體的形狀、色彩、大小、輕重等特征,得到有關結構造型方面的知識技能;表演游戲,即教學中讓孩子們表演童話故事、玩木偶,這些表演游戲都屬于一種創造性游戲,可激發孩子的創造力;由成人編制的有規則的游戲則可發展兒童的動作、智力,培養其藝術審美能力。教育活動游戲化,主要是在教育活動中充分利用兒童對游戲的本能偏愛、滿足兒童愛玩的天性,以游戲的形式和方式開展相應的教育活動,它依靠玩具開展游戲化活動,依靠想象開展游戲化活動。因此,為使孩子成長為一個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動中應該全面采用游戲化方法,這也是最為科學的幼兒教育方法。
3.珍妮是個總愛低著頭、很憂郁的小女孩,因為她一直覺得自己長得不夠漂亮。老師想了個辦法。一天,老師帶她到飾物店去買了只綠色蝴蝶結,店主不斷贊美她戴上蝴蝶結很漂亮,珍妮雖不信,但是很高興,不由昂起了頭,急于讓大家看看,出門與人撞了一下,把蝴蝶結撞掉了都不知道。老師也夸她,“珍妮,你昂起頭來真美!”老師愛撫地拍拍她的肩說。那一天,她得到了許多人的贊美。她心想一定是蝴蝶結的功勞。從那以后,她一直都不肯把蝴蝶結摘掉(她一直以為蝴蝶結都在頭上),每天都昂起頭開心地走路。
請對以上案例進行分析。
【參考答案】(1)珍妮的例子表明了人本主義心理學對人性的觀點。人天生具有自我實現和向善的傾向且具有建設性,只要提供適當的環境和機會,人性就能夠不斷向善、美的方向發展。人總是追求自我完善。
(2)珍妮的例子表明每一位幼兒都是生動活潑的人、發展的人、有尊嚴的人,教師應關注包括每一位幼兒在內的全班所有幼兒。教師不僅要尊重每一位幼兒,還要學會贊賞每一位幼兒。
(3)珍妮的例子還說明教師應成為幼兒的“精神教練”。教師也不再是過去的“道德說教者”“道德偶像”,而是幼兒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進者、催化劑,引導幼兒學會自我調適、自我選擇。
試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