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兒童觀
一、單項選擇題
1.下列關于幼兒全面發展的說法錯誤的是( )。
A.智力的發展,道德品質、意志的培養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健康狀況
B.美育能協調體育、智育、德育的發展,是體育、智育、德育的催化劑
C.日常生活對幼兒品德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影響,為幼兒提供了行為練習與實踐的機會
D.體育的作用最小
【參考答案】D
【講師點睛】體、智、德、美四育之間相互聯系和制約,不存在作用大小之分。選項D說法錯誤,所以本題的正確答案為D。
2.幼兒園對幼兒實行的教育包括( )。
A.德、智、體、美、勞諸方面
B.德、智、體、心諸方面
C.體、德、智、美諸方面
D.美、智、德、心諸方面
【參考答案】C
【講師點睛】幼兒園對幼兒實施德、智、體、美諸方面全面發展的教育。
3.( )是保證幼兒各方面健康發展的前提。
A.促進幼兒身體正常發育
B.培養幼兒求知的興趣和欲望
C.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對幼兒實施品德教育
D.培養幼兒發現美、欣賞美的能力
【參考答案】A
【講師點睛】健康的身體是孩子全面發展的物質基礎,智力的發展,道德品質、意志的培養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健康狀況。所以,促進幼兒身體正常發育,是保證幼兒各方面健康發展的前提,也是幼兒體育的基本要求。
4.下列關于幼兒體育說法錯誤的是( )。
A.幼兒體育的過程是促進幼兒身體素質均衡發展的過程
B.幼兒體育中沒有專項技術動作的訓練
c.幼兒體育過程具有趣味性、直觀性、游戲性強的特點
D.幼兒體育過程具有持續時間短、強度大、節奏性強的特點
【參考答案】D
【講師點睛】幼兒體育的過程是促進幼兒身體素質均衡發展的過程,其中沒有專項技術動作的訓練。幼兒體育過程具有趣味性、直觀性、游戲性、生活性強;活動強度小,但密度大;持續時間較短,但節奏性強;約束小,要求低,不追求一致目標(不達標、不考試);年齡分期明顯等特點。
5.( )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也是德育教育的基本形式。
A.上課
B.游戲
C.練習
D.運動
【參考答案】B
【講師點睛】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也是德育的基本形式。由于游戲伴隨著愉悅的情緒,游戲中反映了幼兒的現實生活,反映了人們道德、行為準則、人際關系、情感等,所以教師利用游戲進行道德品質的教育,很容易被幼兒接受。所以本題的正確答案為B。
6.幼兒德育目標強調從( )人手。
A.思維
B.想象
C.情感
D.任務
【參考答案】C
【講師點睛】幼兒德育的目標強調從情感入手,符合幼兒品德形成和發展的規律,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征。
7.下列對于幼兒審美感知的特點敘述錯誤的是( )。
A.幼兒從人和實物與自己需要的關系角度,來判斷人和事物的美與丑
B.幼兒的審美感知比較膚淺和表面化
C.幼兒通過感知、交往和操作活動獲得美感
D.幼兒不懂得將自己的情感附加在他所感知的審美對象上
【參考答案】D
【講師點睛】幼兒審美感知主要有以下特點:(1)情緒性。美本身具有感染性,幼兒通常從人和事物與自己需要的關系角度,來判斷人和事物的美與丑。在幼兒眼中,他們喜愛的、能滿足他們需要的人和事物都是美的。(2)膚淺性。幼兒的審美感知比較膚淺和表面化。幼兒對表面的、簡單的形式容易感受,而對內在美、復雜的形式美的把握,則要在幼兒末期才開始發展。(3)行動性。美本身具有形象性的特點,而幼兒一般通過感知、交往和操作活動獲得美感。(4)有靈性。受自我中心傾向的影響,幼兒容易將自己的情感、意志附加在他所感知的審美對象上。
8.幼兒教師利用自然、社會和藝術中美的事物和現象熏陶和教育孩子,這屬于遵循了幼兒美育中的( )原則。
A.趣味性
B.形象性
C.情感性
D.創造性
【參考答案】B
【講師點睛】幼兒美育過程必須遵循的原則包括:(1)趣味性原則。幼兒活動興趣性強,意志力較弱,審美活動易受興趣的影響,因而美育過程更應強調趣味性。(2)形象性原則。幼兒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幼兒教師可用自然、社會和藝術中美的事物和現象熏陶和教育孩子,也可讓孩子創造美好生活和藝術形象。(3)情感性原則。幼兒活動易受個人情緒和情感的影響,因而幼兒美育過程更須強調其情感性。幼兒教師應創設一定的情緒氛圍,引導幼兒進入現實和藝術的美的意境,激起幼兒的情感共鳴,使幼兒陶醉其中,將美融化于心靈。(4)活動性原則。幼兒審美感知具有動作性,幼兒活潑好動,喜歡表現自己。(5)創造性原則。幼兒教師應鼓勵幼兒自由表達自我,充分發揮其想象力,大膽地進行創造,允許幼兒的作品與教師的示范不相同,理解并尊重幼兒在審美方面的個體差異。
9.美國華盛頓兒童博物館的格言“我聽見就忘記了,我看見就記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主要說明了在教育過程中應( )。
A.尊重兒童的個性
B.培養兒童積極的情感體驗
C.重視兒童學習的自律性
D.重視兒童的主動操作
【參考答案】D
【講師點睛】華盛頓兒童博物館的格言通過對比主要強調了最后一句“我做了就理解了”,說明兒童只有經過動手操作才能有更深刻的認識。所以本題的正確答案為D。
10.對待3歲前幼兒的“口吃”現象,( )。
A.這是學話初期常見的正常現象,不必緊張
B.應強迫孩子再說一遍
C.應反復練習加以矯正
D.應進行心理治療
【參考答案】A
【講師點睛】幼兒3歲前發生的口吃多屬于表達與詞匯量之間的矛盾,也就是說孩子心里想得明白,但是由于掌握的詞匯量不夠,當急于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卻又不知該怎樣去說,所以就發生了“口吃”現象。這是孩子語言發展的中間過程,不需要過度緊張。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掌握的詞匯量越來越多,“口吃”的現象也會逐漸消失。若為此表現出恐慌、焦慮,甚至加以斥責,或反復給孩子糾正,不許“結巴”,反而給孩子過多的壓力,使其對說話過分緊張而加重口吃。所以當孩子說話出現“口吃”現象時,不要過多地去關注,也不要加以批評,淡化孩子的緊張和不安,同時大人可以心平氣和地去復述孩子想要表達的句子,以增加其詞匯量,慢慢孩子的“口吃”現象就會消失。
11.對于1歲半以后的兒童,應提供的玩具和游戲材料有( )。
A.不倒翁,撥浪鼓
B.手工、繪畫材料
C.色彩鮮明的小球
D.用手穿的大木珠
【參考答案】B
【講師點睛】l歲半以后的兒童可提供操作游戲材料,如積木、套盒、拼圖等;手工繪畫材料,如大畫紙、彩色筆、舊畫報等;沙、水等游戲材料,如小鏟、木桶、杯、漂浮玩具等;發展幼兒智力的塑料插片、拼圖積木、配對畫片、幾何形體盒等。
12.對小班幼兒進行常規教育時,下列哪一種語言描述最合適?( )
A.“請注意不要錯拿別人的毛巾”
B.“請拿自己的毛巾,上面繡著你的名字”
C.“亂拿別人的毛巾老師會批評的”
D.“拿別人的毛巾,其他小朋友會不高興的”
【參考答案】B
【講師點睛】讓幼兒自己拿繡有自己名字的毛巾是最適合對小班幼兒進行的常規教育,因為小班幼兒的思維是以自我為中心的。
13.上課時遇到幼兒尿褲子這種情況,幼兒教師采取以下哪種做法最為恰當?( ) A.一邊組織教學一邊給孩子換褲子
B.責備孩子該上廁所時不去上
C.把孩子領到寢室或衛生間幫他換好褲子,并叮囑他以后想尿尿要告訴老師
D.如果天氣比較熱就讓其自然干
【參考答案】C
【講師點睛】幼兒尿褲子時,教師不能對其進行責備,也不能置之不理,而應是暫停教育活動,及時處理,并叮囑幼兒以后想上廁所一定要告訴老師,從而消除幼兒的心理負擔。
14.一位新人園的兒童問教師:“媽媽什么時候來接我?”教師最好回答:( )。 A.“老師不知道。”
B.“你現在很想念媽媽,是嗎?媽媽4點半就來接你。”
C.“媽媽4點半就來接你。”
D.“媽媽馬上就來接你。”
【參考答案】B
【講師點睛】面對新入園、適應上有困難的幼兒,教師應以親切的態度迎接幼兒,給予其溫暖的支持。同時,由于幼兒語言理解能力有限,盡量用清楚明確的語言加以表達。
15.( )被稱為“感覺運動游戲”。
A.玩沙和玩水的活動
B.與視覺、聽覺相關的活動
C.與嗅覺相關的活動
D.與味覺相關的活動
【參考答案】A
【講師點睛】玩水、玩沙是幼兒的天性,被稱為“感覺運動游戲”,既可以鍛煉手的精確性,又能夠從中發揮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幼兒從游戲中獲得無限的樂趣。
16.對于初生2、3個月的嬰兒,應提供的玩具和游戲材料有( )。
A.手工、繪畫材料
B.用手穿的大木珠
C.色彩鮮明的小球
D.不倒翁、撥浪鼓
【參考答案】C
【講師點睛】初生3個月內的嬰兒適合玩一些色彩鮮艷奪目的玩具,因為鮮艷的色彩能夠吸引嬰兒的注意力,引發嬰兒伸手觸摸這些玩具,從而促進他們肌肉的伸展。
17.小班幼兒操作墻面的高度以( )為宜。
A.80cm以下
B.70-100cm
C.100-130cm
D.130cm以上
【參考答案】C
【講師點睛】墻面的布置要適合小班幼兒的身高,一般以幼兒的視線能夠看清楚為宜。如果是供幼兒操作的墻面,則要在100--130cm之間。
18.教師與幼兒溝通時,不正確的做法是( )。
A.注意傾聽
B.言語專業化
C.注意蹲下去與孩子平等對話
D.用點頭、撫摸鼓勵幼兒
【參考答案】B
【講師點睛】教師與幼兒的溝通語言要明確、通俗,便于幼兒理解。所以本題的正確答案為B。
19.( )是指讓兒童以表演的方式,思考和表現在不同的社會情境中作出行為對策的教育方法。
A.榜樣示范法
B.情境演示法
C.行為練習法
D.講解說理法
【參考答案】B
【講師點睛】情境演示法是指讓兒童以表演的方式,思考和表現在不同的社會情境中作出行為對策的教育方法。情境演示法的內容源于兒童的實際生活,它能幫助兒童認識到一定情境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沖突,并對之作出合乎社會行為規范的反應。
20.在有關鄰居關系的故事中,張老讓兒童對鄰居王阿姨的心理狀態進行分析,問:“王阿姨心里是怎么想的?有什么感覺?”張老師運用了移情法中的( )訓練技術。
A.認知提示
B.情緒追憶
C.鞏固深化
D.情境表演
【參考答案】A
【講師點睛】移情法是學前教育的基本方法,強調認知情緒系統的交互作用,綜合運用認知提示、情感換位、鞏固深化和情境表演等技術,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地展開兒童認知和行為的教育。其中,認知提示是指結合游戲,通過提示、分析和講解,幫助孩子學會辨別幾種不同的情感及其面部表情,理解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社會情境中的想法、觀點和情感。所以本題的正確答案為A。
21.在幼兒園實踐中,某些教師認為幼兒進餐、睡眠、午點等是保育,只有上課才是傳授知識、發展智力的唯一途徑,不注意利用各環節的教育價值,這種做法違反了( )。
A.發揮一日活動的整體功能原則
B.重視年齡特點和個體差異原則
C.尊重兒童原則
D.實踐性原則
【參考答案】A
【講師點睛】幼兒園一日活動是指幼兒園每天進行的所有保育、教育活動。它包括由教師組織的活動和幼兒的自主自由活動。要充分發揮一日活動的整體功能,需要注意以下方面:(1)一日活動中的各種活動不可偏廢。(2)各種活動必須有機統一為一個整體。題干中描述的做法違反了該項原則,所以本題的正確答案為A。
22.幼兒一般從( )開始對顏色有分化反應。
A.3個月
B.4個月
C.5個月
D.6個月
【參考答案】B
【講師點睛】兒童的顏色視覺有一個發展過程。3個月時能夠區別灰色和彩色。4個月時開始對顏色有分化反應。4-8個月時表現出喜歡亮度大的顏色,不喜歡暗色;喜歡光波較長的“溫暖色”(紅、橙、黃),不喜歡光波較短的“冷淡色”(藍、紫)。研究表明,2—3歲兒童最容易掌握紅、黃兩色,其次才是綠色和藍色。所以本題的正確答案為B。
23.角色扮演訓練中提供的行為范例變為幼兒自己的信念與準則,一般發生在角色扮演的( )階段。
A.及時模仿
B.簡單再現
C.認同
D.內化
【參考答案】D
【講師點睛】內化就是兒童將外在的觀念轉化為自己的信念的過程。所以本題的正確答案為D。
24.學前班幼兒發展的評價主要是通過( )。
A.測驗
B.考試
C.評價幼兒學習文化知識、算算術、認字的水平
D.幼兒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表現
【參考答案】D
【講師點睛】學前班兒童的教育主要不是進行知識的學習,而是為將來的學習打基礎,培養各種基本的能力和良好的個性發展,所以其評價的方式也不應以考查知識為主要目的,應是一種過程性評價。所以本題的正確答案為D。
25.下列選項中,不是制定切實可行的游戲計劃的意義的是( )。
A.保證教學的地位和作用
B.有效促進兒童的發展
C.體現個性化教育,促進每個兒童的發展
D.有效地了解兒童的發展
【參考答案】A
【講師點睛】制定切實可行的游戲計劃的意義包括:(1)保證游戲的地位和作用;(2)有效促進兒童的發展;(3)體現個性化教育,促進每個兒童的發展;(4)有效地了解兒童的發展。選項A表述有誤,所以本題的正確答案為A。
26.“幼兒的智力活動依賴于興趣。”這是( )的觀點。
A.桑代克
B.蘇霍姆林斯基
C.陳鶴琴
D.奧蘇伯爾
【參考答案】B
【講師點睛】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幼兒的智力活動依賴于興趣”,其主張幼兒教育應注重培養孩子的興趣。
27.幼兒期是一個人智力發展的關鍵期,在教學中要通過( )來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促進他們的智力開發。
A.上課
B.練習
C.運動
D.游戲
【參考答案】D
【講師點睛】在幼兒教育中,游戲是主要的教學手段之一,通過游戲可以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從而促進他們的智力開發。所以本題的正確答案為D。
28.下列關于學齡前兒童游戲與教育的區別,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游戲是主動、自愿的活動,而教育則是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受教育者施加的影響 B.游戲是外在控制,教育是內在控制
C.游戲是主觀需要,教育是客觀要求
D.游戲是在已有經驗基礎上的活動,教育則常常指向未知領域
【參考答案】B
【講師點睛】學前兒童游戲與教育的區別有:(1)游戲是主動、自愿的活動,而教育則是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受教育者施加的影響;(2)游戲是內在控制,教育是外在控制;(3)游戲是主觀需要,教育是客觀要求;(4)游戲是在已有經驗基礎上的活動,教育則常常指向未知領域。選項B的說法有誤,所以本題的正確答案為B。
29.在幼兒的發展中最容易觀察到的一個敏感期是( )的敏感期。
A.行走
B.手
C.語言
D.細節
【參考答案】A
【講師點睛】意大利著名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把敏感期分為:秩序的敏感期、細節的敏感期、行走的敏感期、手的敏感期和語言的敏感期。其中,行走的敏感期是幼兒發展中最容易觀察到的一個敏感期。
30.( )的兒童社會交往的積極性很差,不具備交往技巧,逃避群體,孤僻、沉默,被同伴和成人所忽視。
A.被拋棄型
B.受歡迎型
C.被忽略型
D.被拒絕型
【參考答案】C
【講師點睛】受歡迎型的兒童大都長相端正,身體健康,智力發育好,性格活潑開朗,容易獲得伙伴與成人的喜歡,被稱為明星型孩子;被忽略型的兒童社會交往的積極性很差,不具備交往技巧,逃避群體,孤僻、沉默,被同伴和成人所忽視;被拒絕型的兒童精力充沛,社會交往的積極性很高,但是因為交往技能差而常出現一些攻擊性行為,不被同伴所接納。題干中表述的是被忽略型兒童的表現。所以本題的正確答案為C。
31.( )是幼兒詞匯量增長的活躍期。
A.2—3歲
B.3—4歲
C.4—5歲
D.5—6歲
【參考答案】C
【講師點睛】兒童的詞匯量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增加。有關研究表明,3—4歲幼兒的詞匯量為l730個,4—5歲為2853個,5—6歲為3562個。由此結果可看出,4—5歲是幼兒詞匯量增長的活躍期。所以本題的正確答案為C。
試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