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10分,共30分)
26、星期一,梁老師埋怨地說:“孩子在家過了一個雙休日,再回到幼兒園后,許多良好的行為習慣就退步了,不認真吃飯,亂扔東西,活動時喜歡說話,真不知孩子在家時,家長是怎么教育的?”站在一旁的周老師頗有同感地說:“是啊,如果家長都能按我們的要求去教育孩子,我們的工作就好做多了!”梁老師接著說:“可這些家長不按我們的要求去做倒也罷了,還經常給我們提這樣那樣的意見,好像我們當老師的還不如他們懂得多,真拿這些家長沒有辦法……”
請你運用幼兒園與家庭相互配合的有關理論,分析和評論兩位老師的教育觀點,并具體談談家園合作對幼兒發展的重要意義與目前存在的誤區。
27、課間時,一個一年級的學生不慎在廁所里將褲子、鞋子上弄得都是糞便。張老師給她脫掉滿是糞便的褲子和鞋子,一遍遍給她清洗身體,并把衣服洗得干干凈凈。當這位學生接過衣服的時候,兩眼含著感激的淚水說:“張老師,您比媽媽還好。”這話一點兒也不夸張。不知有多少次,她給嘔吐的學生打掃臟物,給學生系鞋帶,擦鼻涕;又不知有多少次,她給學生買早餐,從家里端來開水,給學生服藥,一連兩個月給患眼病的學生上眼藥,背著燙傷腳的學生上廁所,送回家。有多少家長拉著張老師的手說:“孩子交給您,我們心里踏實。”
請分析張老師擔當的角色。簡要談談你對這一角色的認識。
28、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上曾風行“零歲方案”“神童方案”。一些“望子成龍”的家長,強行給自己的子女進行盲目的早期定向培養。有的父母在孩子未出生時就買好了鋼琴,企圖把寶寶培養成鋼琴家,有的家長在孩子一兩歲時就強行要他背古詩、練書畫等。一些幼兒園迫于家長的壓力或經濟利益的驅動,辦起了各種各樣的興趣班、特長班。總的來說,表現為重知識灌輸、輕能力培養;重智力培養、輕人格因素培養等錯誤傾向。
請分析這種現象存在的原因,并談談如何處理好全面發展與因材施教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