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下半年教師資格證高中地理真題答案已更新。
掃描下方二維碼↓↓↓查看2020年教師資格高中地理真題及答案(已更新)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
1.兩極地區的投影是( )。
A.正軸投影 B.斜軸投影 C. D.橫軸投影
2.暫無
熱帶云霧林一般分布在熱帶山地的山頂或山脊,有持續性或季節性云霧覆蓋,植株相對矮小、樹干彎曲。海南島熱帶云霧林分布在海拔1200米以上,下圖為該島云霧林主要分布區示意。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3.海南熱帶云霧林植被類型最可能是( )
A.熱帶雨林 B.常綠闊葉林 C.針葉林 D.苔原
4-12題暫無
讀東南亞和西亞的民居圖片,回答13~14題。
13.西亞房屋具有墻體厚、窗戶小的建筑特點,保持這種建筑特點主要是為了( )。
A.防寒保暖 B.有利于防潮
C.可防止熱量傳導入室內 D.冬暖夏涼,比較經濟
14.造成兩地差異的原因是( )。
90年代-20年代的渤海赤潮情況變化圖,回答15-16
15.【3個時期中的赤潮變化特點中說法正確的】
16.【為什么某時期當地的赤潮減少了,】(海洋開發技術不足; ; ; )
某縣市前6次人口普查圖(三條增長折線圖:人口增長+0-11歲增長+65歲以上增長情況)?;卮?7-18
17.下列說法正確的是:(選項:進入本世紀以來,人口機械式增長,青壯年人口增加;人口死亡率上升,人口老齡化嚴重; ; ;)
18.暫無
“一帶一路”是國家發展戰略,(“一帶”指的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一路”,指的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下圖為“一帶一路”主要線路示意圖。讀圖回答19~20題。
19.“一帶”運輸方式比“一路”運輸方式的優勢是( )。
A.途徑國家多 B.投資省 C.運量大 D.連續性強
21.普通話在城市中普及程度高,在鄉村普及程度低,這種文化擴散形式是( )。
A.刺激擴散 B.傳染擴散 C.等級擴散 D.遷移擴散
22.甲是上海,乙是四川,兩個區域經濟互補,下列選項正確的是( )。
A.甲向乙提供技術 B.乙向甲提供資本 C.甲向乙提供能源 D.乙向甲提供人才
“漁光互補”是在水面上架設太陽能電池板發電,水域用于水產養殖的發展模式,在我國中東部地區得到推廣且以小型分散式為主。下圖為杭州市郊區漁光互補產業園景觀圖通過調節太陽能電池板與水面之間的夾角,可以提高“漁光互補”式光伏電站的發電效率。讀圖完成24~25題。
24.“漁光互補”對區域自然環境的影響( )。
A.增強地面輻射 B.增強溫室效應 C.降低生物多樣性 D.降低水溫
25.“漁光互補”式光伏電站大范圍在長江中下游地區設置的原因是( )。
A.增加區域電能輸出量 B.占用耕地少且當地濕地廣布
C.降低技術成本 D.減少水旱災害
二、簡答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26題10分,第27題14分,共24分)
26.簡述《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教學建議中“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地理觀念”的內容。
27.繪制北半球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并說出采用此圖進行教學的教學步驟和教學意義。
三、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28題16分,第29題16分,第30題20分,共52分)
28.根據下列圖文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的位置概況圖
材料二:科羅拉多河流域的氣溫降水量統計圖
(1)說出科羅拉多河流域的氣候類型,并說出氣候特征。
(2)分析科羅拉多大峽谷的大致走向,說出大峽谷的形成過程。
(3)分析米德湖水庫對區域帶來的積極影響。
29.材料:以下是賈老師在城市化一課中的教學片段:
……
師:城市化等級有幾種?
生1:5種
師:是根據什么劃分的?每個國家的劃分標準一樣嗎?
生2:人口規模不一樣
師:我們居住的城市屬于哪個等級?
生3:大城市吧
生4:應該是中等城市是吧
師:對,那么城市發展對區域發展有什么好處呢?
下面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一下:本市的城市化對于當地區域發展有怎樣的推動作用,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當討論問題宣布之后,學生立刻進行討論。教師在講臺上時不時看看手表、翻翻教材并在本子上寫著)。
師:好,時間到,下面請哪位同學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5:我認為我市的城市化速度太慢對區域發展沒多大作用。
生6:是啊,沒有什么效益很好的企業,區域靠什么發展呢?
生7:本市人口不少,也算中等城市了,可是經濟不如浙江一個小城鎮好。
……
(學生一個接一個陳述,抱怨本市經濟落后,教師面帶微笑,時而點頭。這樣大約持續了7、8分鐘后老師示意討論停止)
師:這個問題討論的不錯,這個問題就討論到這里,下面進入下一話題的學習。
(1)結合材料,指出材料當中賈老師教學的不當之處,并提出改進意見。(8分)
(2)結合材料,指出賈老師組織討論活動的不當之處,并提出改進意見。(8分)
30.下面是王老師在“水循環的過程”一課中的教學片段:
視頻播放“小水滴的故事”動畫資料,出示圖片“水循環的過程”,呈現系列問題(略)
學生圍繞系列問題進行討論、交流、歸納總結出水循環的三種類型及每種類型的主要環節。
呈轉:水循環過程不是一成不變的。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都會通過改變水循環的某一個或幾個環節使水循環過程發生變化,展示“黃河流域示意圖”,分發如下資料:①丹江口水庫、南水北調、植樹造林、人工降雨等圖文資料;②20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黃河流域氣候統計資料;③黃河下游發生斷流的年份及20世紀50到90年代引黃河水量的資料。
讓學生結合水循環原理討論并回答以下原理
(1)舉例說明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環節可能施加的影響。
(2)黃河下游斷流現象說明水循環的哪些環節發生了變化,其主要成因是什么?
(3)人類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緩解或避免黃河下游斷流?
問題:
(1)王老師在上述教學片段中采用了哪些教學方法?(3分)
(2)補全材料中下劃線處略掉的系列問題(寫出四個可能的問題)。(8分)
(3)結合材料分析王老師分發的幾組資料能夠培養學生的哪些地理能力。(9分)
四、教學設計題(本大題共1小題,共24分)
31.閱讀關于“地球運動”的相關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學設計。
材料一:《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版)》中“宇宙中的地球”內容標準的要求:“分析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書中關于“地球運動”的部分內容
要求:
(1)設計本課的教學目標。(9分)
(2)設計本課主要的教學過程(包括教學環節、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并說明設計理由。(15分)
1.【答案】A。解析:正軸投影(重合):投影面的中心線與地軸一致。斜軸投影(斜交):投影面的中心線與地軸斜交。橫軸投影(垂直):投影面的中心線與地軸垂直。兩極地區和南、北半球圖采用正軸方位投影。赤道附近地區和東、西半球圖采用橫軸方位投影。其他地區和水、陸半球圖采用斜軸方位投影。
【知識點】大學地理—地圖學—地圖投影
【難度等級】★
熱帶云霧林一般分布在熱帶山地的山頂或山脊,有持續性或季節性云霧覆蓋,植株相對矮小、樹干彎曲。海南島熱帶云霧林分布在海拔1200米以上,下圖為該島云霧林主要分布區示意。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2.略
3.【答案】B。解析:海南島為熱帶季風氣候,海拔每上升1000米,氣溫下降約6℃,最有可能是常綠闊葉林。B正確;1200米以上不可能出現所需熱量更高的熱帶雨林,A錯誤;氣溫也沒下降到針葉林和苔原的生長條件,C、D錯誤。故選B。
【知識點】自然地理—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自然地理環境的垂直分異規律
【難度等級】★
2-12略
13.【答案】C。解析:西亞地區主要為熱帶沙漠氣候,氣候干旱,多沙漠,其房屋特點是墻厚、門窗小,可以減少陽光和熱風的影響,也可防止風沙進入。故選項C符合題意,故選C。
【知識點】世界地理—西亞和北非地區及主要國家—西亞和北非地區—自然地理特征
【難度等級】★
14.【答案】氣候。造成東南亞和西亞傳統民居差異的主要原因是氣候。
15-18暫無
19.【答案】D。解析:讀圖,“一帶”主要指鐵路,“一路”主要指海運。鐵路運輸與海洋運輸相比,其優勢是連續性強,受自然條件影響小,D對。海運的運量大,投資省,B、C錯。途經國家多不是交通運輸方式的優勢,A錯。
【知識點】人文地理—交通運輸—交通運輸方式—五種交通運輸的特點
【難度等級】★
20.暫無
21.【答案】C。解析:文化擴散包括擴展擴散和遷移擴散。擴展擴散又可進一步分成接觸擴散(傳染擴散)、等級擴散和刺激擴散。(1)傳染擴散。它是指一種文化現象通過已經接受它的人,傳給正在考慮接受它的人的擴散過程。(2)等級擴散。它是指一種文化現象在不同劃分標準的空間等級中,由高至低或者由低至高的擴散過程。(3)刺激擴散。它是指一種文化現象由一地傳到它地后,保留了思想實質而摒棄了具體形式的擴散過程。遷移擴散是指一種文化事物或現象以人為載體,從一地長距離帶到另一地的擴散過程,這種擴散方式有可能創造新的分布區。等級擴散,普通話的普及屬于文化思想的傳播,而且在傳播過程中,只是影響了部分人,而不是每個人,因此屬于等級擴散。
【知識點】大學地理—人文地理學—概述—人文地理學的基本理論—人文地理學研究的主題—文化擴散
【難度等級】★
22.【答案】A。解析:甲是上海,乙是四川,兩個區域經濟互補,甲屬于經濟發達地區,技術、資金、人才充足,缺乏能源,廉價勞動力。
【知識點】人文地理—工業—工業區位因素—區位因素
【難度等級】★
24.【答案】D。解析:“漁光互補”上層用于光伏投影,光伏電板阻擋了部分太陽輻射,地面吸收熱量減少,減弱了地面輻射,大氣溫度下降,水體溫度降低,到達水面的光照減弱,不利于浮游植物生長。
【知識點】自然地理—大氣環境—大氣的受熱過程—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難度等級】★
25.【答案】B。解析:“漁光互補”式光伏電站是在水面上架設太陽能電池板發電,水域用于水產養殖,實現“一地兩用”提高單位面積土地的經濟價值,大面積發展“漁光互補”式光伏電站,主要是長江中下游地區水域面積廣闊,光照充足,適于大范圍建“漁光互補”式光伏電站。
【知識點】中國地理—中國地理分區—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
【難度等級】★★
26.【參考答案】
正確的地理觀念是地理學科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今日和未來社會公民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質?!皩W習公民必備的地理”是高中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課程標準中有大量與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可持續發展觀有聯系的教學內容。教師在安排教學活動時,可以采用對不同觀點進行比較和判斷、反思自己行為、運用多種素材等方法,幫助學生正確認識人與地理環境的關系,關注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問題,形成正確的地理觀念。
【知識點】地理教學論—課標解讀—高中課程標準及其解讀—實施建議
【難度等級】★
27.【參考答案】
(1)北半球氣壓帶風帶示意圖:
(2)教學步驟:如果考慮地轉偏向力,仍然假設地球表面是均勻的,引起大氣運動的因素是高低緯之間的受熱不均和地轉偏向力,以北半球為例,分析大氣的運動狀況。
【繪制圖像】先畫出北半球,標明赤道、30°N、60°N和極點等重要緯線;再畫出低緯環流、中緯環流、高緯環流;標注出赤道低氣壓帶、副熱帶高氣壓帶、副極地低氣壓帶、極地高氣壓帶;標注出東北信風、盛行西風、極地東風并畫出風向。
【提出問題】北半球共形成幾個氣壓帶與風帶,其中氣壓帶風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自主學習】學生根據教師分析單圈環流的思路,自學并繪制高緯環流以及中緯環流,教師提示思考注意事項和繪圖要點(畫出中緯環流、高緯環流;標注出副熱帶高氣壓帶、副極地低氣壓帶、極地高氣壓帶;標注盛行西風、極地東風并畫出風向)。
【總結歸納】在北半球形成了三個環流、四個氣壓帶、三個風帶。其中,低緯環流和高緯環流是因熱力原因而形成,中緯環流因動力原因而形成。
(3)教學意義:
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②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能夠讓學生深化對三圈環流形成機制的理解;③全面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地理讀圖素養,推動學生的地理思維發展;④體現地理學科的教學特色。
【知識點】地理教學論—教學設計與教學評價—教學設計—教學技能—三板技能
【難度等級】★★
28.【參考答案】
(1)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性氣候;氣候特征:夏季涼爽多雨、冬季溫和干燥;降水總量較少,年溫差較小。
(2)走向:大體呈東西走向;形成原因: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外力沉積后地殼抬升,經流水長期沖刷、侵蝕而形成。
(3)改善庫區氣候,使溫差減小,空氣濕度增大,降水量增加;調節河流徑流,改善通航條件;控制壩址以上的洪水,減少下游頻繁的洪澇災害;為該區域農業生產提供灌溉水源,為城市提供生活和工業用水,促進區域經濟發展;進行水力發電,提供大量電力能源;進行旅游開發,提升經濟效益。
【知識點】
自然地理—大氣環境—氣候—氣候類型
自然地理—陸地環境—地表形態的塑造—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態
自然地理—水環境—水資源分布及其合理利用
【難度等級】★★
29.【參考答案】
(1)①問題設置不準確;例如:城市等級和城市化概念混淆。改進意見:應該提問的是城市的等級而不是城市化的等級。
②提問缺乏引導性。提問過程中缺乏素材的展示;例如:在提問自己所在城市屬于哪個等級缺乏素材和城市發展對區域發展有什么好處沒有相應的材料。改進意見:教師補充當地近期城市人口統計數量圖,結合統計圖表,引導學生思考和區域發展的相關文字、視頻等資料進行分析。
③對于學生回答缺乏總結和評價。例如:是根據什么劃分的?每個國家的劃分標準一樣嗎?學生回答人口規模不一樣。改進意見: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之上我國根據城市人口數量進行城市等級劃分,分為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和超級大城市。使學生了解城市劃分的依據,以及我國城市劃分標準。
(2)①學生討論只有問題,沒有參考材料,無法保證討論內容緊扣主題。改進意見:可以展示當地近年來區域景觀變化相關資料以及城市規劃宣傳視頻或利用學生課前搜集資料等。
②學生小組討論的規則不具體,要求不明確(分組、時間等)。改進意見:以地理興趣小組為單位展開6分鐘的討論。緊扣城市化對區域的推動作用,以及未來發展方向這一話題,在組內集思廣益,最后邀請小組代表反饋討論結果。
③學生活動中,教師缺乏參與感。改進意見: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進行巡視指導,維持討論秩序。對于學生的回答給予總結和補充。
④討論活動結束,缺少總結評價以及情感升華。改進意見:教師與學生對討論的結果進行評價并歸納總結,適當進行情感升華。
【知識點】地理教學論—教學設計與教學評價—教學評價—地理教師評價
【難度等級】★★
30.【參考答案】
(1)地圖法、案例法、小組討論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2)①小水滴都去了哪里?屬于哪些圈層?
②水循環分為哪幾個類型?
③概括每種水循環都有哪些環節?
④水循環的意義有什么?
(3)①讀圖分析能力,通過對圖文資料的分析解讀、提取有用信息,可以提高學生對于信息的處理能力。
②區域認知能力,通過對信息的整合和聯系,可以形成對黃河流域的區域認知,鍛煉區域認知能力。
③地理實踐能力,通過對實際問題的了解和結合所學知識的分析,可以鍛煉聯系地理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地理實踐能力。
【知識點】地理教學論—教學設計與教學評價—教學評價—地理教師評價
【難度等級】★★
四、教學設計題(本大題共1小題,共24分)
31.【參考答案】
(1)教學目標
①能夠說出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②通過分析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歸納總結正午太陽高度角和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提高探究分析的能力。
③培養科學探究的精神。
(2)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視頻導入。播放《地球公轉運動》視頻。引導學生回憶地球公轉的規律,再順勢切入本節課題。
【設計意圖】利用視頻,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快速將注意力轉移到課堂中。
環節二:新課講授
1.太陽高度角
【教師活動】展示《太陽光照圖》,引導學生思考,太陽光到達地面會產生什么現象生活景象。
【學生活動】太陽底下可以看到影子,不同時間影子長短不同。
【教師補充】這與太陽高度角有關。太陽相對于地平面的高度叫太陽高度,太陽高度的最大值為90度。各地太陽在地方時12時最大,稱為正午太陽高度。正午太陽高度在太陽光線直射的緯線上最大,向南向北逐漸遞減。
【設計意圖】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引導學生思考,便于快速理解知識。
2.晝夜長短
【過渡】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太陽直射點在地球上出現了周期性的移動。使得地球在運動過程中,除赤道外的其他地方,晝夜長短都在變化。
【教師活動】展示《二分二至日太陽光照圖》,請學生分小組探究以下問題:
(1)太陽直射赤道的時候,全球晝夜如何分布?
(2)太陽直射北半球的時候,北半球晝夜如何分布?
(3)太陽直射南半球的時候,北半球的晝夜如何分布?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并交流回答。
【師生共同總結】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太陽直射點在地球上出現了周期性的移動。使得地球在運動過程中,除赤道外的其他地方,晝夜長短都在變化。當太陽直射北半球時,北半球晝長夜短,北緯度數越高,晝越長,極圈出現極晝;當太陽直射南半球時,南半球晝長夜短,南緯度數越高,晝越長,極圈出現極晝。赤道晝夜等長。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討論,提高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3.四季
【教師活動】教師展示組圖《春夏秋冬》,請同桌之間交流:四季如何產生的?
【學生活動】正午太陽高度角和晝夜長短存在時間變化。
【教師講解】由于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導致同一地區正午太陽高度角和晝夜長短隨時間發生變化,尤其在中緯度地區,一年中不同時間段,獲得的太陽輻射差異較大,因此產生了四季。夏季時一年中白晝時間較長、正午太陽高度最大的季節;冬季時一年中白晝較短、正午太陽高度最小的季節;春夏兩季時冬春兩季的過渡季節。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教師帶領學生回顧總結本節課的知識要點。
作業:課后查閱資料,搜集地球公轉對人類帶來影響的資料,下節課一起分享。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梳理知識體系,同時提高搜集信息的能力。
【知識點】地理教學論—教學設計與教學評價—教學設計
【難度等級】★★
微信掃碼下面二維碼進入教師資格微信學習群,及時獲取真題。
考試真題>>2020下半年教師資格證考試真題及答案
考后關注>>2020下半年教師資格證成績查詢時間
教師資格證面試如何快速通關?233網校還原面試情景現場,助你一舉攻下“結構化面試+試講+答辯”三大內容,實戰通關!試聽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