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上半年教師資格《高中地理》真題及答案
注意事項:
1.考試時間為120分鐘,滿分為150分。
2.請按規定在答題卡上填涂、作答。在試卷上作答無效,不予評分。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
1.下圖為世界著名旅游景點的景觀圖,其中屬于自然旅游資源的是( )。
A.①
B.⑦
C.③
D.④
2.下列土壤中,屬于亞熱帶地區地帶性土壤類型的是( )。
A.紅壤和棕壤
B.紫色土和黃壤
C.紅壤和黃壤
D.磚紅壤和水稻土
3.巖石構造是指組成巖石的礦物集合體的形狀、大小、排列和空間分布等構成特征。下列屬于沉積巖構造特征的是( )。
A.塊狀構造
B.氣孔構造
C.杏仁構造
D.層理構造
下圖中弧線BAC表示晨昏線,①②③④⑤為世界著名衛星發射基地。讀圖完成4—6題。
4.若AB線表示晨線,則該時刻太陽直射點的位置是( )。
A.23° 26′S,90°E
B.23°26′S,90°W
C.23°26′ N,90°E
D.23°26′N,90°W
5.若AC線表示晨線,則該時刻各衛星發射基地晝長時間由長到短排序正確的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①
C.②①③④⑤
D.⑤④③②①
6.下列衛星發射基地自轉線速度最小的是( )。
A.①
B.②
C.④
D.⑤
下圖為世界主要板塊接觸關系示意圖。讀圖完成7—8題。
7.關于板塊接觸邊界運動狀況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東非大裂谷地幔層溫度較低,物質下沉,兩側板塊分離
B.大洋中脊地幔層溫度較高,物質上涌,兩側板塊分離
C.安第斯山地幔層溫度較高,物質上涌,板塊隆起上升
D.日本海溝地幔層溫度較低,物質下沉,板塊俯沖生長
8.北京時間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發生8.1級地震。本次地震發生的根本原因是( )。
A.印度板塊擠壓亞歐板塊
B.印度板塊抬升隆起
C.亞歐板塊擠壓印度板塊
D.亞歐板塊俯沖消亡
下圖為亞洲部分地區某時刻海平面氣壓形勢圖。據此完成9~10題。
9.圖示時刻,下列省份中最有可能出現大風降雨天氣的是( )。
A.青海省
B.江蘇省
C.吉林省
D.陜西省
10.圖示時刻,甲地的風向是( )。
A.西北風
B.東北風
C.西南風
D.東南風
下圖為2月份我國近海表層洋流分布示意圖。讀圖完成11~12題。
11.圖中①②洋流對沿岸氣候的影響是( )。
A.增溫減濕
B.增溫增濕
C.降溫減濕
D.降溫增濕
12.隨著季節的變化,洋流的流向將發生明顯轉換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③⑤
D.④⑤
13.下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項目中,位于山西省的是( )。
A.殷墟
B.武夷山
C.云岡石窟
D.大足石刻
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流動人口已達到2.6億。據此完成14~15題。
14.影響我國當時人口流動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技術
B.經濟
C.歷史
D.教育
15.下列關于我國當時流動人口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數量約占全國總人口的30%
B.從沿海地區流向內陸地區
C.少年兒童流動人口多于青壯年
D.主要從事第二、第三產業
下圖為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帶生產與生態定位示意圖。讀圖完成16~17題。
16.北方農牧交錯帶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是( )。
A.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農業比例
B.大量開墾荒地,擴大耕地面積
C.大規模機械化,建商品糧基地
D.退耕還林還草,發展舍飼養殖
17.北方農牧交錯帶的生態與生產功能主要是( )。
A.東部農耕區的生態屏障和畜牧產品供應基地
B.東部農耕區的生態屏障和重要糧食供應基地
C.西部牧區的水源涵養帶和工業原料供應基地
D.西部牧區的水源涵養帶和主要糧食供應基地
近年來,許多城市都重視大型物流園區的建設。據此完成18~l9題。
18.下列最適宜布局物流園區的地點是( )。
A.城市居住區附近
B.城郊高速公路附近
C.中心商務區附近
D.風景旅游區附近
19.利用地理信息系統為物流園區進行選址,需調取的圖層主要是( )。
①交通圖
②土地利用圖
③電力網絡圖
④風頻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我國某品牌智能手機通過國際市場采購所有零配件,首創了發燒友參與開發改進的模式。該手機的最新產品無論是外觀款式還是硬件配置均改變了傳統設計思路。據此完成20~21題。
20.關于該品牌手機產銷模式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手機零部件生產,體現了工業分散
B.全球采購零部件,提高了生產成本
C.發燒友參與開發,增加了勞動力成本
D.零部件廠家之間,具有投入與產出關系
21.該品牌手機與其前幾代產品差別大的原因主要是( )。
①屏幕成本下降
②市場需求變化
③勞動力成本下降
④創新能力提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城市中就業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帶被稱為“就業走廊”。下圖為某城市空間結構示意圖。讀圖完成22~23題。
22.圖中“就業走廊”的區位優勢是( )。
A.環境優美
B.地價較高
C.商業集中
D.人口密集
23.關于該城市空間結構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東北方向為全市的中心商務區
B.城市空間結構大致呈扇形模式
C.高級住宅區布局在就業集中區
D.東南方向居住與就業功能匹配好
國際貨運業是現代國際商品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下圖為國際貨運網點分布圖。讀圖完成24~25題。
24.下列地區中港口最密集的是( )。
A.非洲地中海沿岸
B.北美西海岸
C.歐洲西海岸
D.南美西海岸
25.下列港口問運輸的貨物,最可能的是( )。
A.①→③港口:有色金屬
B.②→⑥港口:生活日用品
C.③→⑤港口:木材資源
D.④→②港口:石油制成品
二、簡答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26題10分,第27題14分,共24分)
26.簡述《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評價建議”中“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形成的評價”的內容。(10分)
27.(1)繪制“熱力環流形成示意圖”。(6分)
(2)簡要說明運用“熱力環流形成示意圖”進行講解的教學要點。(8分)
1.【答案】A。解析:旅游資源分為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自然旅游資源是由自然過程形成的,包括地文景觀、水域風光、生物景觀和天象與氣候景觀等。人文旅游資源是由人類活動形成的,包括遺址遺跡、建筑與設施、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動等。圖①為草原景觀,屬于自然旅游資源;圖②為獅身人面像,位于埃及,為人文旅游資源;圖③為自由女神像,位于美國紐約,為人文旅游資源;圖④為大本鐘,位于英國倫敦,為人文旅游資源。故本題選A。
2.【答案】C。解析:地帶性土壤是在地表隨氣候、生物等自然條件的變化而呈帶狀分布的土壤。棕壤主要分布在暖溫帶,故A項錯誤。紫色土是我國的一種特殊土壤類型,是發育于亞熱帶濕潤地區富含碳酸鈣的紫色砂巖和頁巖上的土壤,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屬于非地帶性土壤類型,故B項錯誤。紅壤和黃壤屬于亞熱帶地區的地帶性土壤類型,故C項正確。磚紅壤主要分布在熱帶地區,水稻土屬于非地帶性土壤類型,故D項錯誤。
3.【答案】D。解析:塊狀構造又稱均一構造,指巖石中礦物成分和結構都很均勻,礦物排列無一定規律的構造。某些巖漿巖如花崗巖等和變質巖如大理巖、石英巖等一般具有塊狀構造。巖漿巖中的噴出巖在溫度、壓力驟然降低的條件下,溶解在巖漿中的揮發成分以氣體形式大量逸出,形成氣孔狀構造。如果這些氣孔形成的空洞被后來的礦物質如方解石、石英、綠泥石等充填,就形成了杏仁狀構造。層理是指巖石的顏色、礦物成分、粒度和結構等表現的成層性。沉積巖具有層理構造,富含次生礦物、有機質,并含有生物化石。
4.【答案】B。解析:圖中晨昏線與北極圈相切,則太陽直射南或北回歸線。若AB線為晨線,則自西向東經晨線由夜半球進入晝半球,圖中晨昏線BAC下方為晝半球,北極圈內為極夜,此時太陽直射南回歸線。90°W所在經線平分晨昏線且大部分在晝半球,所以該時刻太陽直射點的位置為(23°26′S,90°W)。
5.【答案】D。解析:若AC線為晨線,則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晝,南極圈及其以南地區出現極夜。除了極晝、極夜地區外,全球自南向北晝長逐漸變長。故晝長由長到短排序為⑤④③②①。
6.【答案】D。解析:地球自轉線速度由赤道向南北兩極遞減,極點為0°某地的緯度越高,其自轉線速度越小。圖中5個衛星發射基地中,衛星發射基地⑤所在的緯度最高,所以其自轉線速度最小。
7.【答案】B。解析: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幔對流是巖石圈板塊運動的主要驅動機制。軟流層中的地幔物質由于熱量增加,溫度升高,密度減小,體積膨脹,產生上升熱流,上升的地幔物質遇到巖石圈底部向四周分流,隨著溫度下降,地幔物質密度增大,又沉降到地幔中,這一過程稱為地幔對流。板塊生長邊界即兩側板塊分離處如大洋中脊和東非大裂谷是地幔對流上升的地方,地幔層溫度較高,地幔物質上涌。板塊消亡邊界如海溝、高大褶皺山脈處地幔層溫度較低,地幔物質下沉。板塊消亡邊界處相互碰撞的板塊,其中一個俯沖消亡形成海溝等,如日本海溝;另一個隆起上升形成島弧或高大山脈如安第斯山。故B項正確。
8.【答案】A:解析:尼泊爾位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板塊的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地震多發。印度板塊為次級大陸板塊,屬于印度洋板塊。板塊運動中,印度板塊主動向亞歐板塊移動俯沖,擠壓亞歐板塊,使亞歐板塊被迫抬升。故本題選A。
9.【答案】C。解析:吉林省此時受到鋒面氣旋中冷鋒的影響,可能出現大風降雨天氣;青海省和江蘇省受到高壓的影響,天氣晴朗;陜西省被高壓控制,氣流下沉,不易形成降雨。故選項中最有可能出現大風降雨天氣的是吉林省。
10.【答案】A。解析:風向由高壓指向低壓,在北半球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向右偏,故甲地的風向為西北風。
11.【答案】B。解析:由圖可知,①、②洋流由低緯地區流向高緯地區,由此可判斷①、②洋流為暖流,對沿岸氣候具有增溫增濕的作用。
12.【答案】D。解析:①、②、③洋流為日本暖流及其分支,流向不隨季節發生變化。④洋流為我國東海和南海上的沿岸流,6-8月受南向季風影響自南向北流,11月至次年2月受北向季風影響自北向南流。⑤洋流位于南海上,具有季風洋流的特性,夏季西南季風期間自西南流向東北,冬季東北季風期間自東北流向西南。故本題選D。
13.【答案】C。解析: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陽市,武夷山位于福建省西北部和江西省交界處,云岡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大足石刻位于重慶市。
14.【答案】B。解析:我國當時人口流動的原因主要是外出務工、經商等。經濟因素是造成人口流動的最主要因素。
15.【答案】D。解析: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人口總量約為13.7億,流動人口約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為19%,A項錯誤。流動人口主要由內陸地區流向沿海地區,B項錯誤。青壯年流動人口多于少年兒童,C項錯誤。流動人口主要從事第二、第三產業,D項正確。
16.【答案】D。解析:農牧交錯帶指我國東部農耕區與西部草原牧區相連接的半干旱生態過渡帶。圖中農牧交錯帶向東部農耕區提供畜牧業加工產品,說明農牧交錯帶應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畜牧產品加工業比例。農牧交錯帶本身生態脆弱,且由圖可知有東部農耕區向農牧交錯帶提供農副產品,所以農牧交錯帶不宜大量開墾耕地,大規模發展商品糧生產,否則易造成土地荒漠化。農牧交錯帶向西部草原牧區提供飼草料,而西部草原牧區向農牧交錯帶提供待育肥家畜,說明農牧交錯帶適合種植牧草,應退耕還林還草,發展舍飼養殖。這樣既有利于該地區生態環境的保護,又對東部農耕區起到生態屏障作用。
17.【答案】A。解析:農牧交錯帶向東部農耕區提供畜牧業加工產品,向西部牧區提供飼草料,故應是東部農耕區的畜牧產品供應基地和西部牧區的飼草料供應基地。西部草原牧區氣候干旱,風沙嚴重,生態環境較為惡劣,故位于過渡地帶的農牧交錯帶應成為東部農耕區的生態屏障,防止西部風沙對東部農耕區的危害。農牧交錯帶的降水條件和牧草生長情況要好于西部牧區,具有涵養水源的功能,可作為西部牧區的水源涵養帶。
18.【答案】B。解析:物流園區應布局在交通便利、貨物集散方便、地價較低的位置。城市居住區人口密度大,不便于貨物集散。中心商務區地價高,容易發生交通擁堵。風景旅游區要求環境質量好,便于游客集散,不適宜布局物流園區。所以選項中最適宜布局物流園區的地點是地價低、交通方便的城郊高速公路附近。
19.【答案】A。解析:物流園區需要便利的交通,且占地面積大,要考慮地價,所以進行選址需要參考交通圖、土地利用圖。
20.【答案】A。解析:手機零部件可以在全球不同地區生產,體現了工業分散的現象。全球采購零部件主要為了利用全球各地的區位優勢,可以降低生產成本。發燒友參與開發改進的目的是可以更加了解發燒友的需求和運用發燒友的創意,可以使手機更貼近市場,創造更高的利潤,不一定提高了勞動力成本。手機零部件廠家之間只有零部件之間的聯系,不具有投入與產出關系。
21.【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可知,手機的外觀款式和硬件配置發生了較大變化,原因主要是市場需求的變化及創新能力的提升。而勞動力成本與屏幕成本不是產品升級的主要原因。
22.【答案】C。解析:圖中“就業走廊”位于市中心,地價較高,交通通達度最好,一般屬于商業區,商業集中。城市中心地價較高,因此不是人口居住密集區。地價高不屬于優勢。市中心環境一般并不優美。
23.【答案】B。解析:圖中城市住宅區由市中心向外擴展,城市空間結構明顯屬于扇形模式。中心商務區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高級住宅區應選擇環境優美、交通便利的地方,不適宜布局在就業集中區。東南方向區域以居住功能為主,沒有顯示就業功能,居住和就業功能匹配較差。
24.【答案】C。解析:由圖可知,四個地區中港口最密集的地區應為歐洲西海岸。
25.【答案】B。解析:由圖可知,港口①位于歐洲西部,港口②位于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港口③位于南非,港口④位于西亞波斯灣沿岸,港口⑤位于南美北部,港口⑥位于美國西海岸。港口③所在的南非有色金屬資源豐富,故港口③→①輸送的應是有色金屬。港口②→⑥,即由我國到美國,輸送的貨物一般為生活日用品。港口⑤所在的南美北部熱帶地區木材資源豐富,故港口⑤→③輸送的是木材資源。港口④所在地區是世界上重要的石油產區,但工業不發達,因而向外輸出的一般為原油,而不是石油制成品。
26.【參考答案】
(1)對地理學科的認識。
評價學生是否具有地理學習動機與學習興趣;能否體會地理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和地理學的應用價值;是否具有地理審美情趣與鑒賞力。
(2)科學精神與態度。
評價學生在觀察、調查、實驗和報告撰寫中是否精確、嚴謹,是否具有實事求是、堅持真理、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3)對自然地理環境與社會的態度和責任感。
評價學生是否初步形成了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是否初步形成了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是否初步具有了對社會和自然環境的責任感,是否養成了關心和愛護人類環境的行為規范。
27.【參考答案】
(1)熱力環流形成示意圖:
(2)教學講解要點:
①熱力環流的形成原因:地表冷熱不均。
②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近地面冷熱不均→空氣的垂直運動(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氣壓差異→空氣的水平運動→形成熱力環流。
③熱力環流的判讀技巧:熱上升、冷下沉——近地面熱則空氣上升,近地面冷則空氣下沉。熱低壓、冷高壓——近地面冷的地方形成高壓,近地面熱的地方形成低壓。近地面和高空氣壓情況相反——近地面為高壓,其高空為低壓;近地面為低壓,其高空為高壓。水平方向上氣流從高壓流向低壓。高壓和低壓是在同一水平面上進行對比。高空氣壓低于近地面。
④熱力環流的表現:海陸風、山谷風、城市風。
免費注冊233網校會員,獲取教師資格證真題!點擊注冊>> |
面試報考:2019上半年教師資格證面試報名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