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教學“學寫傳記”教師設計下面的教學活動,請讀材料,并按照要要求回答下面試題。
請同學們填寫《個人成長回憶圖》以年齡為橫軸,以情緒為縱軸。
列出值得回憶的事,再進行篩選,寫入傳記。填寫完后,請兩位同學上臺分享他們的回憶圖。
對上述教學活動的分析,正確的是()。
A.引導學生回憶,找回遺忘的珍貴往事,暢想未來生活
B.在與同學比較中,發現成長規律,相互激發寫作熱情
C.搭建回憶支架,喚醒學生的成長記憶,選擇寫作內容
D.回顧個人經歷,詳細記述成長中每件事情的完整過程
12.閱讀某教師的語文教學隨筆片段,按照要求答題。
階段性測試的成績是評定學生課堂學習效果的重要指標。此類成績的確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但并不是唯一標尺。評價應注意體現“個性化”教育理念,依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個性化評價方式。
初中學生學習習慣不同,知識掌握程度差異明顯,教師的教學方式因人而異,對學生的評價方式應該有所不同。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以及課下作業表現,借力而行,發現學生的優點,總結學生的良性變化趨勢,幫助學生不斷改進學習方法。
對上述教學隨筆片段的分析,正確的是( ) 。
A.階段性測試不是判定學業質量的唯一手段,因為它難以反映學習效果
B.應依據課堂表現及作業表現來發現學生的優點,而不是發現學生問題
C.教師在課堂教學方法和評價手段的選擇上,需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
D.“借力而行”指的是教師根據教學規律影響學生,使其發生良性變化
A選項中難以反映學習效果的說法錯誤;題干中并沒有提及發現學生問題的說法,故B選項錯誤;題干中提及教師的教學方式因人而異,因此需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故C選項正確;借力而行是指根據學生的表現發現學生的優點,使其發生良性變化,而不是依據教學規律影響學生,故D選項錯誤。
13.閱讀某教師《荷葉·母親》的學習任務設計和教學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題。
學習任務:冰心優美的現代文詩。體驗真摯而感人的情感。同學們,請你拿起手中的筆,用“母親啊,你是___, 我是___,除了你,誰是我___?” 的句式,仿照課文第⑨段,寫下自己對母親的訴說。
反思:這個學習任務是本節課教學中的亮點,也可以引導學生升華情感。 為快速打開學生的仿寫思路,課堂上我”自作聰明”地引導,“同學們,今后我們遇到仿寫訓練,你們要建立發散思維,這樣就會有一系列的素材供你調遣。常用的比喻有風花雪月、琴棋書畫,藍天白云,風霜雨露......舉個例子,風花雪月中的‘風’ ,母親啊,你是風兒,我是沙.....”不待我開口,全班頓時哄堂,當時每個學生腦子里肯定都被“沙”洗腦了!怎么辦?我徐徐說道: “我是沙,除了你,誰是我飛行的依托?”由此“安靜等待大家笑過之后,繼續投入創作。
對上述教學反思片段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是( )。
A.教師隨堂生成的教學行為也應有明確目的,不應過于隨意
B.在仿寫訓練中,教師不應給學生范例,應讓學生自由發揮
C.仿寫訓練應激發學生的創意表達,呈現學生的個性化理解
D.仿寫訓練要讀與寫結合,“讀明白”是“寫明白”的基礎
14.閱讀某教師有關拓展閱讀學習研究論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題。
課內閱讀是學,課外閱讀是用。 課內閱讀重在精讀,課外閱讀重在廣博。由課內閱讀像課外拓展閱讀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同一主題的其他作品,同一寫法的其他作品,同一時代的其他作品。學生讀了居里夫人的《美麗的顏色》,就可以讀同一作者寫的《居里夫人傳》,讀了愛因斯坦寫的同一名人傳記性文章,再找來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名人傳記叢書來看。
對上述論文片段的相關分析,正確的是( ) 。
A.課外閱讀為的是學以致用,而不是為了擴大閱讀范圍
B.課外閱讀才是真閱讀,構建閱讀經驗,提高閱讀品位
C.課內閱讀向課外閱讀的拓展,就是由泛讀向精讀拓展
D.拓展閱讀可由一篇文章到其他文章,到一本或一套書
15.閱讀某學生的隨筆,按照要求答題。
地理課,課前進行幾分鐘隨堂隨機測驗,測驗結果記錄到成績冊,所以同學們都十分重視。這節課,地理老師竟然先提問上節課的內容,先是必答題,不幸有不會的學生被選中,成績不太好。其他同學既同情又高興。接下來就是搶答題,依照慣例,這是一句設問。老師提出問題:“我國南北分界線的一座山脈,是什么山?”沒等搶答說出口,只見后排一位同學高高舉起手,也沒等老師叫,站起來,脫口而出:“淮河!”
對上述隨筆的評價分析,正確的是( )
A.是對生活的真實記錄,但對提高寫作能力沒有幫助
B.有諷刺同學的內容,看起來不具備積極向上的主題
C.雖缺乏對人物的語言、動作描寫,卻依然生動有趣
D.體現了學生對生活的細致觀察,語言表達形象活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