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學設計題(每題22分,共3題,共66分)
閱讀本文材料和具體要求,完成第19~21題。
課文原文
師說
韓愈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19.根據上述材料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并具體說明確定的依據(不可照抄材料)。
20.選擇其中一個教學目標,設計一個教學片段,簡要說明每個環節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
21.設計具體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完成下面的【研討與練習】。(25分)本文第2段多處使用了對比論證的方法,請結合該段具體內容說說文中對比論證具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考查內容】教學設計—閱讀教學設計
【233網校參考解析】
19.(1)①了解“說“的相關文體知識,積累通假字、詞類活用等文言詞匯,在準確翻譯文本的基礎上背誦記憶課文。
②掌握文本結構,提取本文論點與論據,學習本文以對比論證為主的論證方法。
③結合寫作的時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感悟,學習作者抨擊時弊、堅持真理的精神。
理解尊師重道的深刻內涵,傳承尊師重道的精神,培養謙虛好學的態度。
(2 )設計依據
①(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 2017年版2020年修訂》的相關要求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 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文言文閱讀要注意梳理文言詞語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詞義和用法,把握古今漢語詞義的異同,做到古為今用,豐富文言文知識積累,從而做到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品的準確理解。《師說》是古人論述師道的重要文章,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理解文意,才能準確概括出作者的主要觀點,從而使傳統文學的作品和思想在現代得到恰當運用,發揮其價值。
②文本分析
《師說》是韓愈抨擊時弊、宣揚師道的著名議論文。作者以嫻熟的表達技巧,運用正反對比的手法,將“從師之道”的幾個重要原則和問題闡述得極為深刻,對當時社會“恥學于師”的浮靡之風進行了深刻的批判,觀點鮮明,極具說服力和感染力。
③學情分析
高一年級學生處于青春期發展的關鍵時期,生理和心理都發生著巨大變化,與教師的關系從依賴逐漸為對立,傾向于獨立解決問題。教師在教學時要充分給予學生交流討論的空間,《師說》對于學生具有實際的啟發意義和教育意義,教師應借此培養學生尊師重道謙虛好學的精神。
20.掌握文本結構,提取本文論點與論據,學習本文以對比論證為主的論證方法。
教學片段設計:
一、談話導入,引發興趣
導入語:可能很多同學的理想是當一名人民教師,向學生們傳授知識,那么大家理想中的師生關系應該是什么樣的呢?我,我們班上的同學好像特別害怕我,碰到老師都是繞道走,明明有問題也不敢開口問,你們覺得這些做法對嗎?古人韓愈有先見之明,早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看看他是如何“說”的?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韓愈的《師說》(板書課題)
二、總覽文章,解析論點
1.學生自讀課文第1段,提取關鍵字詞,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
①中心論點
明確:“古之學者必有師。”
②教師的職能作用
明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③擇師的標準
明確:“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2.學生自讀課文第2段,分析第2段主要論述了幾層對比。
①第一層對比
明確:“古之圣人”從師而問和“今之眾人”恥學于師相對比。
②第二層對比
明確:以”為子擇師””而自己不從師”作對比。
③第三層對比
明確: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作對比。
3.學生自讀課文第3段,回答教師提問
提問:文章引用了哪位圣賢的例子?為了說明什么?
明確:文章引用孔子的例子,指出古代圣人重視師道的事跡,進一步表明從師的必要性。
4.學生自讀課文第4段,回答教師提問。
提問:本文寫作的緣由
明確:贊揚李蟠的“不拘于時” “能行古道”。
三、品味語言,剖析重點
1.本文的三個對比之后, 作者都抒發了自己的感慨,有關句子的語調相同嗎?有什么意義?
(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
明確:語調是不相同的,分別為疑問語調、陳述語調、感嘆語調,使文章的氣勢富于變化,層層深入,體現了文章議論的邏輯力量,發人深省。
2.文章怎樣圍繞中心論點進行論述的?(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而后找小組代表發言)
明確:文章分別運用了正面論證、反面論證、舉例論證來闡述中心論點,做到條理清晰、層層遞進。
四、品悟精神,啟發收獲
提問:文章是韓愈抨擊時弊、宣揚師道的著名議論文。作者以嫻熟的表達技巧,運用正反對比的手法,將“從師之道”的幾個重要原則和問題闡述得極為深刻,學習了本篇課文,對于從師之道你們有什么啟發和感悟?
(學生自由討論)
明確:尊師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教師擔負著崇高的社會責任,學習的對象應該是廣泛的,教和學是可以相長的,我們應當培養尊師重道謙虛好學的精神。
21. 活動形式:小組合作交流探究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法
教師通過與學生進行談話交流,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其關注文章的論證藝術。
(二)分析文章
1.提問:前面說過,韓愈為李蟠寫文章的主要原因還有一個:不拘于時,即不被當時的社會風氣所拘束。當時的社會風氣是怎樣的呢?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分析并批判這種風氣的?運用了什么論證手法?
要求:學生自讀課文第二段,之后進行小組討論,而后選出小組代表回答問題。
明確:①社會風氣一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恥學于師
②作者運用正反對比論證的手法,從三個方面批判了當時的社會風氣,論證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2.提問:通過對比論證,起到了什么論證效果?
明確:作者在課文的第二段給我們展示了當時“恥學于師”的不良社會風氣,并通過三組正反對比句子,論證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從而批判了“恥學于師”的不良社會風氣。
3.提問:第二段的論證在語言表達方面有什么特點?
要求:學生反復朗讀,找出具有特點的語氣詞,自主體會。
明確:此段中韓愈用了大量語氣強烈的句子,來表明自己對“恥學于師”這一社會風氣的不滿和痛心,如“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等。
4.找學生范讀,并指導學生朗讀,讀出感情。
(三)總結概括
1.請學生各抒己見,談談學了這篇課文之后的感悟。
2.師生共同總結:《師說》是一篇說明教師的重要作用、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擇師的原則的論說文。此文抨擊當時“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的錯誤觀念,倡導從師而學的風氣,其思想價值影響深遠,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