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教師職業角色的特點
教師是教育活動中的一個角色。教師角色不只是向學生傳授某方面的課本知識.而是要根據學生的發展實際 以及教育目標、要求,存特定的環境中采用特定的教學方法,通過特定的途徑來促進學生成長,教師這種角色是一利,性質復雜的職業角色,教師職業的最大特點就 在于職業角色的多樣化,一般說來,教師的職業角色主要有:
(1)傳道者的角色
教師負有傳遞社會傳統道德、價值觀念的 使命,“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在現代社會,雖然道德觀、價值觀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但教師的道德觀、價值觀總是代表著居社會主導地位的道德觀、價值 觀,并用這種觀念引導學生。除了社會一般道德、價值觀外,教師對學生的“做人之道”‘為業之道”“治學之道”等也有引導和示范的責任。
(2)授業解惑者的角色
教師是社會各行各業建設人才的培養者.他們在掌握了人類經過長期的社會實踐活動所獲得的知識經驗、技能的基礎上,對其精心加工整理,然后以特定的方式傳 授給年輕一代,并幫助他們解除學習中的困惑。啟發他們的智慧,形成一定的知識結構和技能技巧,成為對社會有用的建設者。
(3)示范者的角色
教師的言行是學生學習和模仿的榜樣。夸美紐斯曾說過,教師的職務是用自己的榜樣教育學生。學生具有向師性的特點.教師的言論行為、為人處世的態度會對學生具有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
(4)管理者的角色
教師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管理者.需要肩負起教育教學管理的職責,包括確定目標、建立班集體、制定和貫徹規章制度、維持班級紀律、組織班級活動、協調人際關系等,并對教育教學活動進行控制、檢查和評價。
(5)朋友的角色
在某種程度上.學生往往愿意把教師當作他們的朋友,也期望教師能把他們當作自己朋友看待,希望得到教師在學習、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導,希望教師能與他們一起分擔痛苦與憂傷、分享歡樂與幸福。
(6)研究者的角色
教師工作對象是充滿生命力的、千差萬別的活的個體,傳授的內容是不斷發展變化著的人文、科學知識,這就決定了教師要以一種變化發展的態度來對待自己的工作對象、工作內容,要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不斷創新。
3.教師職業的勞動特征
教師勞動的特點是在教師職業活動過程中形成和體現出來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就是教師職業的特點。由于教師勞動的目的、對象和手段與其他職業相比有很大的差異,所以就形成了教師勞動獨有的特點。
(1)復雜性
復雜性指教師的勞動不是一種簡單的勞動。而是一種復雜勞動。不僅是體力的付出還有腦力付出。
具體表現在:
第一,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師勞動的目的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而不是單方面發展的人。
第二,教育任務的多樣性。不僅要教書又要育人,不僅要傳授科學文化知識,訓練學生的技能,發展學生的智力.還要培養學生一定的思想品德以此來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
第三。勞動對象的差異性。教師勞動的對象是千差萬別的人,學生不僅有先天素質的差異,還有后天環境造成的個性差異。教師不僅要經常在同一個時空條件下面對全體學生,實施統一的課程計劃、課程標準,還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
(2)創造性
創造性主要表現在教師創造性地運用教育教學規律。具體表現在:
第一,因材施教。教育的對象千差萬別,教師必須靈活地針對每個學生的特點,對他們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學方法。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使每個學生都能夠揚長避短得到最好的發展。
第二。教學方法上的不斷更新。教學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的教案也不是一勞永逸的,教學內容要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不斷更新。教師要結合實際情況的變 化,根據自己對教育方針、培養目標以及教材的理解。不斷改進和完善教學內容。使其變成學生可以接受的知識體系.選擇最能奏效的教學方法與途徑來實現教育目 的。
第三,教師需要“教育機智”。教育機智是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一種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師對學生活動的敏感性,能根據學生新的特 別是意外的情況,迅速而正確地做出判斷,隨機應變地采取及時、恰當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決問題的能力。教育機智是教師良好的綜合素質和修養的外在表現,是教 師嫻熟運用綜合教育手段的能力。
(3)主體性和示范性
主體性指教師自身可以成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響力的榜 樣。對于教師而言.教育教學過程就是教師直接用自身的知識、智慧、品德影響學生的過程。此外.教師勞動工具的主體化也是教師勞動主體性的表現。教師所使用 的教具、教材,也必須為教師自己所掌握,成為教師自己的東西,才能向學生傳授。
示范性指教師的言行舉止,包括人品、才能、治學態度等都 會成為學生學習的對象。教師勞動的示范性特點是由學生的可塑性、向師性心理特征決定的。同時,教師勞動的主體性也要求教師的勞動具有示范性特點。德國教育 家第斯多惠說:“教師本人是學校里最重要的師表,是最直觀的、最有效益的模范。是學生最活生生的榜樣。”因此,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到示范性的價值。嚴于律 己、以身作則、為人師表。
(4)勞動時間的延續性和勞動空間的廣延性
教師勞動時間的延續性是由于教師沒有固定的工作時間長度.也沒有嚴格的交接班時間界限。除了正常的工作時間,教師常常還要利用晚上或休息時間來思考、備課、批改作業、寫作。此外,教師還要不斷地了解學生的過去與現在,預測學生的發展與未來。
勞動空間的廣延性是指教師沒有嚴格界定的勞動場所.課堂內外、學校內外都可能成為教師勞動的空間,這星由影響學生發展因素的多樣性決定的。教師不能只在課內、校內發揮他的影響力,還要走出校門,進行家訪、街訪,協調學校、社會、家庭的教育影響.以達到更好的教育目的。
(5)長期性和間接性
長期性是指人才培養的周期比較長.教育影響具有滯后性。首先,教師的勞動成果是人才,而人才培養的周期比較長,見效比較慢。教師要付出長期的大量的勞動 之后才能收到成效,“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就是最好的寫照。其次,教師對學生施教的影響。往往要經過很長時間才能見到效果,教育的成效只能在學生未來發展 的成就上得到體現。最后,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會隨著學生學業結束而消失,而是會在學生長期的實踐中更趨于完善和成熟。教師為學生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打下的 基礎.往往會影響學生的一生,成為他們終身發展的寶貴財富。
間接性指教師的勞動不直接創造物質財富,而是以學生為中介實現教師勞動的價 值。教師的勞動并沒有直接服務于社會,或直接貢獻于人類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教師勞動的結晶是學生.是學生的品德、學識和才能,只有等學生走上社會,由 他們創造財富之后。教師的勞動價值才能得到體現。
(6)個體性與群體性
教育教學活動主要通過—個個教師的個體勞動來完成。每個教師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上.在一定的目標上,都具有很強的個體性特點。所以。從勞動手段角度來看,教師的勞動主要是以個體勞動的形式進行的。
同時,教師的勞動成果又是集體勞動和多方面影響的結果。從橫向上來看.一個學生的身心發展是學校、家庭、社會和其本人共同努力的結果:從縱向上來看,每一階段教師所面對的學生幾乎都是前一階段教師勞動的產物。所以。教師的個體勞動最終都要匯集到集體勞動之中。
教師勞動的個體性與群體性要求教師既要協調好影響學生身心發展的綜合環境.特別是處理好自身與教師群體的關系.又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修養和業務水平。
熱點推薦:教師資格證考試中學綜合素質考點歸納
通關必看:2017年教師資格證考試提前備考有妙招,233網校匯聚教師資格經驗豐富講師,為廣大考生打造一次通關備考秘籍,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