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ABCDE
注解:益母草膏為煎膏劑,玉屏風口服液為口服液,午時茶為茶劑;遠志酊與十滴水均為酊劑,因此上述均為浸出制劑。
3.ACD
注解:湯劑是指藥材飲片或粗粒加水煎煮或沸水浸泡后去渣取汁而得到的液體制劑。以藥材粗顆粒入藥者,習稱為“煮散”,因此煮散實際就是湯劑的一種用藥形式。煮散不同于“飲”,“飲”是指沸水泡藥不定時飲用者,俗稱為“飲”。由于煮散以藥材粗顆粒入藥,浸出面積增大,根據Fick’s擴散定律,利于浸出,因此將比一般湯劑節約藥材、節約煎煮時間,也正因為此無形中會降低每劑藥的價格。
4.BE
注解:中藥合劑與口服液是在湯劑的基礎上發展來的,但并沒有保留湯劑隨癥加減,因為其已經實現工業生產,處方固定;中藥口服液就是中藥合劑,中藥合劑不是中藥口服液,中藥口服液是單劑量包裝的合劑。
5.ABD
注解:殼聚糖沉淀法與101果汁澄清劑法均是絮凝沉淀法;SFE法為超臨界流體萃取法,是提取方法;超聲波處理可用于提取,不用于精制。
注解:助懸劑是混懸型液體藥劑加入的一種附加劑,可以起到穩定作用,而口服液應澄明。
7.ABC
注解:裝量差異是對單劑量包裝的合劑所做的要求,而口服液就是單劑量包裝的合劑;由于口服液的原料藥是中藥材,藥液中可能含有一些高分子化合物,并非雜質,這類物質在貯存期間由于“陳化”作用可能產生沉淀,因此口服液允許在貯藏期間有少量輕搖即散的沉淀;pH值的要求可以提高穩定性,減少刺激;藥劑衛生要求所含細菌、霉菌及酵母菌均不得超過100個/ml;口服液需要測定相對密度,以控制質量。
8.BC
9.ABD
注解:單糖漿是蔗糖的近飽和水溶液,因此溶液很稠,可以增加體系的粘度,充當助懸劑、粘合劑;此外蔗糖口感好,可以用作矯味劑.
10.BDE
注解:糖漿劑應為半透明的粘稠澄清液體;貯存期間允許有少量輕搖即散的沉淀,因為是以中藥材為原料;中藥糖漿劑含糖量應不低于60%(g/ml)并要求糖漿劑有一定的相對密度。
11.BCD
注解:糖漿劑在質量標準中允許有少量輕搖易散的沉淀,原因主要是其原料藥是中藥材,而中藥材成分復雜,含有大量高分子雜質,而這些成分不易從體系中過濾除去,貯存時產生“陳化”,或溫度過低產生沉淀。當pH變化時由于會引起成分溶解度的變化,因此可能產生沉淀。
12.AB
注解:煎膏劑是指藥材加水煎煮,去渣濃縮后,加入煉蜜或煉糖制成的半流體制劑,藥性滋潤,補益作用強,俗稱膏滋,多用于慢性病的治療。在制備中由于長時間加熱濃縮,因此服用體積小,又由于含有大量煉蜜或煉糖,因此服用方便。由于長時間加熱含揮發性成分的藥物不宜制成該劑型。
13.ABCD
注解:蔗糖中往往含有少量雜質,少量水份,由于糖是微生物繁殖的重要營養成分,因此易滋生微生物,因此需要煉制,從而除去雜質、減少水分、殺滅微生物。煎膏劑中含糖量很高,達到過飽和,易從體系析出造成反砂現象,而在煉制過程中蔗糖可以發生轉化,降低蔗糖的含量從而避免可反砂現象的出現。
14.ABCDE
注解:煎膏劑的輔料有蔗糖或煉蜜兩種,而蔗糖的種類可以是白砂糖、白綿糖、紅塘、飴糖,酒石酸是煉糖時需要加入的,可以促進蔗糖轉化。
15.BCD
注解:相對密度在1.40左右;滴水成珠為煉糖的判斷方法。
16.ABCD
注解:酒劑的溶媒是食用酒,酊劑的溶媒是不同濃度的乙醇,因此均對浸出成分均有一定選擇性,雜質少,澄明度好;乙醇本身有一定的藥理作用,均需進行乙醇含量檢查;乙醇濃度達到20%即可防腐,而酒劑與酊劑的含醇量一般都高于20%,因此久貯不易長霉。酒劑允許在貯存期間有輕搖即散的沉淀。
17.ABCDE
注解:流浸膏劑為液體制劑,防腐是一個問題,因此要求含有20~25%的乙醇,即使用水提取最后也需要調整;流浸膏劑與浸膏劑多用于制備其他劑型的原料,很少直接用于臨床流浸膏劑較浸膏劑保留更多的有效成分是因為流浸膏劑一般多采用滲漉法制備,而初漉液不經加熱濃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