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 名】:火麻仁
【拼 音】:HUOMAREN
【英文名】:Hemp Fruit
【來 源】:為桑科植物大麻的種仁。其葉形似火苗狀,藥用種仁,故名。
【功 效】:潤燥,滑腸,通淋,活血。
【主 治】:治腸燥便秘,消渴,熱淋,風痹,痢疾,月經不調,疥瘡,癬癩。
【性味歸經】:甘,平。①《本經》:“味甘,平。”②《吳普本草》:“神衣、歧伯:辛;雷公、扁鵲:無毒。”③《唐本草》:“寒?!保堋妒朝煴静荨罚骸拔⒑?。”
入脾、胃、大腸經。①《湯液本草》:“入足太陰、手陽明經?!雹凇端幤坊x》:“入肺、大腸二經?!雹邸侗静萸笳妗罚骸叭肫?、胃、大腸?!?/P>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或入丸,散。外用:搗敷或榨油涂。
【用藥忌宜】:①《本草經集注》:“畏牡蠣、白薇,惡茯苓。”②《食性本草》:“多食損血脈,滑精氣,婦人多食發帶疾?!雹邸侗静輳男隆罚骸澳c滑者尤忌。”
【藥物配伍】:配郁李仁,潤燥瀉下;配瓜蔞仁,潤腸通便;配杏仁,潤燥滑腸。
【別 名】:麻子(《本經》)、麻子仁(《傷寒論》)、大麻子(《本草經集注》)、大麻仁(《藥性論》)、白麻子(《千金·食治》)、冬麻子(《食醫心鏡》)、火麻子(《本草新編》)、大麻(《本草經集注》) ,又名:麻(《詩經》)、漢麻(《事物紀原》)、火麻(《日用本草》)、山絲苗(《救荒本草》)、黃麻(《綱目》)
【處方名】:火麻仁、麻子仁、麻仁、生麻仁、炒麻仁、冬麻子、大麻仁
處方中寫火麻仁、麻子仁、麻仁均指生麻仁,為原藥去雜質打碎生用入藥者。
炒麻仁又稱炒火麻仁。為凈麻仁用文火炒至微黃入藥者。兼有補虛之功。
【商品名】:火麻仁、大麻仁。以子粒飽滿、干燥、色白、凈仁無雜質者為佳。
【藥用部位】:本植物的根(麻根)、莖皮部纖維(麻皮)、葉(麻葉)、雄株花枝(麻花)、雌株的幼嫩果穗(麻賁)亦供藥用,備詳專條。
【動植物資源分布】: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秋、冬果實成熟時,割取全株,曬干,打下果實,除去雜質。
【拉丁名】:藥材Fructus Cannabis原植物大麻Cannabis sativa L.
【炮制方法】:揀去雜質及殘留外殼,取凈仁。
【考 證】:出自《日用本草》,神農本草經。
【生藥材鑒定】:干燥果實呈扁卵圓形,長4~5毫米,直徑3~4毫米,表面光滑,灰綠色或灰黃色,有微細的白色、棕色或黑色花紋,兩側各有1條淺色梭線。一端鈍尖,另端有一果柄脫落的圓形凹點。外果皮菲薄,內果皮堅脆。綠色種皮常粘附在內果皮上,不易分離。胚乳灰白色,菲??;子葉兩片,肥厚,富油性;氣微,味淡。以色黃、無皮殼、飽滿者佳。產黑龍江、遼寧、吉林、四川、甘肅、云南、江蘇、浙江等地。顯微鑒定:粉末:深棕色。①外果皮石細胞表面觀垂周壁深波狀彎曲,有的分枝呈星狀,直徑15~55μm,壁厚4~10μm,紋孔細密,有的含黃棕色物;斷面觀切向延長,細胞界線不分明。②內果皮石細胞淡黃色或黃棕色,斷面觀呈柵狀,徑向72~216μm,切向約至50μm,細胞界線不甚明顯,徑向壁厚,近內壁漸薄,解離后可見具多數錐形突起或短分枝,內、外壁略平坦或深波狀凹凸,紋孔較細密,孔溝明顯;頂面觀類圓形或類多角形,垂周壁厚,深波狀彎曲,孔溝較細密;底面觀垂周壁厚,深波狀彎曲,孔溝較細密;底面面觀垂周壁較厚,胞腔較大。③網狀果皮細胞直徑7~11μ m壁薄,波狀彎曲。④草酸鈣簇晶存在于皺縮的果皮薄壁細胞中,直徑5~15μm。此外,有種皮表皮細胞、子葉細胞。本品以粒飽滿、種仁乳白者為佳。
【中藥化學成分】:大麻種子含脂肪油約30%。榨出的新油,綠黃色,經久則變褐黃色;碘價為140~170 (通常為150~166),屬于干性油。油的脂肪酸,飽和的為4.5~9.5%;不飽和的脂肪酸中,油酸約為12%,亞油酸53%,亞麻酸25%。油中含一些大麻酚。又含植酸鈣鎂(Phytin),含率比葉、莖、芽中還多;種仁中含率可達1%。種子含胡盧巴堿及dl-異白氨酸甜菜堿[dl- isoleucine betaine];尚含脂肪油約30%,為干性油,油中含飽和脂肪酸6.8%~13.8%,油酸13.1%~19.9%,亞油酸43%~58%,亞麻酸14%~27%。此外含麻仁球朊酶(edesinase)及蛋白質等。
【中藥化學鑒定】:薄層層析:取本品粉末2g,加氯仿10ml回流提取15min,濾過,濾液濃縮至約1ml 供點樣,另取亞油酸氯仿溶液為對照品溶液,分別將上述溶液點于同一快硅膠H-CMC板上,以苯-醋酸乙酯(8:2)展開,用0.1%α-亞硝基-β-萘酚沈硫酸試液噴霧后,加熱顯色,樣品液與對照品溶液色譜的相應位置,顯相同顏色的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