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 名】:罌粟殼
【拼 音】:YINGSUKE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罌粟科植物罌粟的干燥果殼。
【功 效】:斂肺止咳,澀腸,定痛。
【主 治】:治久咳,久瀉,久痢,脫肛,便血,心腹筋骨諸痛,滑精,多尿,白帶。
【性味歸經】:酸,平。①《醫學啟源》: "味酸澀。"②《綱目》: "酸澀,微寒,無毒。"③《本草從新》: "酸澀,平。"
入肺、腎、大腸經。①《得配本草》: "入足厥陰經。"②《本草求真》: "入肺、大腸,兼入腎。"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8~2錢;或入丸、散。
【用藥忌宜】:①《滇南本草》:"初起痢疾或咳嗽忌用。"②《綱目》:"得醋、烏梅、橘皮良。"
【別 名】:御米殼(《醫學啟源》)、粟殼(《易簡方》)、煙斗斗、鴉片煙果果(《中藥志》)
【處方名】:米殼、粟殼、罌粟殼、生米殼、炙米殼、醋米殼、御米殼
處方中寫米殼、粟殼、罌粟殼均指生米殼。為原藥材去雜質,潤透切絲入藥者。
炙米殼又名蜜米殼、蜜炙米殼。為米殼絲用蜂蜜拌勻,再用文火炒至不粘手時取出,晾涼入藥者。
醋米殼為米殼絲用米醋拌勻,再用文火微炒入藥者。
【商品名】:罌粟殼,粟殼,米殼。以殼大、完整、色黃綠、干燥、去凈蒂及種子者為佳。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4~6月采摘果實,破開,除去種子,曬干。
【拉丁名】:Papaver somniferurum L.
【炮制方法】:酶罌粟殼:揀去雜質,洗凈,潤透后去柄,切絲,曬干。蜜罌粟殼:取罌粟殼絲,加煉熟的蜂蜜與開水少許,拌勻,稍悶,置鍋內用文火炒至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 (每罌粟殼絲100斤,用煉熟蜂蜜25斤)《綱目》: "凡用(罌粟殼)以水洗潤,去蒂及筋膜,取外薄皮,陰干細切,以米醋拌炒入藥,也有蜜炙、蜜炒者。"
【考 證】:出自《本草發揮》。
【生藥材鑒定】:干燥的果殼呈橢圓形或瓶狀卵形,有時破碎成片狀。外表黃白色或淺棕色,有縱向或橫向的割痕,頂端有11~12條突起的殘留柱頭,放射狀排列,里圓盤狀。基部有短柄。果皮堅脆,本質。破開后,內表面呈淺黃色,微有光澤,并有十幾條假隔膜,上有棕黑色小點,為種子脫落的殘痕。質輕而脆。氣清香,味微苦。以個大、色黃白、質堅、皮厚者為佳。
【中藥化學成分】:殼含嗎啡、可待因、蒂巴因,那可汀、罌粟堿及罌粟殼堿(Narcoto-line)等生物堿。另含景天庚糖(Sedoheptulose)、D-甘露庚酮糖(D-mannohep-tuloso)、內消旋肌醇(Myo- inositol)及赤蘚醇(Erythritol)等。由愈合組織中得到:血根堿(Sanguinarine)、二氫血根堿、氧化血根堿、去甲血根堿(Norsanguinarine)、木蘭花堿、膽堿、隱品堿(Cryp-toplne)、原阿片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