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計算分析題
1.
【答案】
方案1:若投資全部為權益資本,不存在納稅調整項。則當年應納稅所得額為150萬元,應交所得稅=150×25%=37.5(萬元),則權益資本收益率(稅前)=150÷1000=15%,權益資本收益率(稅后)=150×(1-25%)÷1000=11.25%。
方案2:若企業投資總額1000萬元,其中權益資本500萬元,另外500萬元為負債融資,借款年利率10%,因此增加利息支出50萬元,則當年應納稅所得額為100萬元,應交企業所得稅=100×25%=25(萬元),則權益資本收益率(稅前)=100÷500=20%,權益資本收益率(稅后)=100×(1-25%)÷500=15%。
方案3:若企業投資總額1000萬元,其中權益資本800萬元,另外200萬元為負債融資,借款年利率8%,因此增加利息支出16萬元,則當年應納稅所得額為134萬元,應交企業所得稅=134×25%=33.5(萬元),則權益資本收益率(稅前)=134÷800=16.75%,權益資本收益率(稅后)=134×(1-25%)÷800=12.56%。
方案4:若企業投資總額1000萬元,其中權益資本300萬元,另外700萬元為負債融資,借款年利率12%,因此增加利息支出84萬元,則當年應納稅所得額為66萬元,應交企業所得稅=66×25%=16.5(萬元),則權益資本收益率(稅前)=66÷300=22%,權益資本收益率(稅后)=66×(1-25%)÷300=16.5%。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站在稅務角度,在不考慮其他限制因素時,方案4能實現收益最高。企業由于利用了債務融資,資本收益率反而提高,充分體現出負債的財務杠桿效應。但是,企業在使用債務融資時還應該考慮財務風險承受能力。
2.
【答案】
方案1:復利計息,到期一次還本付息。
表1 單位:萬元
①年數 |
②年初所欠金額 |
③當年利息=②×10% |
④當年所還金額 |
⑤當年所欠金額=②+③-④ |
⑥當年投資收益 |
⑦當年稅前利潤=⑥-③ |
⑧當年應交所得稅=⑦×25% |
1 |
450 |
45 |
0 |
495 |
250 |
205 |
51.25 |
2 |
495 |
49.5 |
0 |
544.5 |
250 |
200.5 |
50.13 |
3 |
544.5 |
54.45 |
598.95 |
0 |
250 |
195.55 |
48.89 |
合計 |
- |
148.95 |
- |
- |
- |
601.05 |
150.27 |
方案2:復利年金法。
表2 單位:萬元
①年數 |
②年初所欠金額 |
③當年利息=②×10% |
④當年所還金額 |
⑤當年所欠金額=②+③-④ |
⑥當年投資收益 |
⑦當年稅前利潤=⑥-③ |
⑧當年應交所得稅=⑦×25% |
1 |
450 |
45 |
180.95 |
314.05 |
250 |
205 |
51.25 |
2 |
314.05 |
31.41 |
180.95 |
164.51 |
250 |
218.59 |
54.65 |
3 |
164.51 |
16.45 |
180.96 |
0 |
250 |
233.55 |
58.39 |
合計 |
- |
92.86 |
- |
- |
- |
657.14 |
164.29 |
方案3:每年等額還本150萬元,并且每年支付剩余借款的利息。
表3 單位:萬元
①年數 |
②年初所欠金額 |
③當年利息=②×10% |
④當年所還金額 |
⑤當年所欠金額=②+③-④ |
⑥當年投資收益 |
⑦當年稅前利潤=⑥-③ |
⑧當年應交所得稅=⑦×25% |
1 |
450 |
45 |
195 |
300 |
250 |
205 |
51.25 |
2 |
300 |
30 |
180 |
150 |
250 |
220 |
55 |
3 |
150 |
15 |
165 |
0 |
250 |
235 |
58.75 |
合計 |
- |
90 |
- |
- |
- |
660 |
165 |
方案4:每年付息,到期還本。
表4 單位:萬元
①年數 |
②年初所欠金額 |
③當年利息=②×10% |
④當年所還金額 |
⑤當年所欠金額=②+③-④ |
⑥當年投資收益 |
⑦當年稅前利潤=⑥-③ |
⑧當年應交所得稅=⑦×25% |
1 |
450 |
45 |
45 |
450 |
250 |
205 |
51.25 |
2 |
450 |
45 |
45 |
450 |
250 |
205 |
51.25 |
3 |
450 |
45 |
495 |
0 |
250 |
205 |
51.25 |
合計 |
- |
135 |
- |
- |
- |
615 |
153.75 |
由以上計算可知,從節稅角度看,方案1稅負最輕,其次是方案4,然后是方案2、方案3。
3.
【答案】
方案1:商品8.5折銷售。
這種方式下,企業銷售價格100元的商品由于折扣銷售只收取85元,所以銷售收入為85元(含稅價),其成本為50元(含稅價)。
增值稅情況:
應納增值稅稅額=85/(1+17%)×17%-50/(1+17%)×17%=5.09(元)
企業所得稅情況:
銷售利潤=85/(1+17%)-50/(1+17%)=29.91(元)
應納企業所得稅稅額=29.91×25%=7.48(元)
稅后凈利潤=29.91-7.48=22.43(元)
方案2:購物滿100元,贈送15元商品。
根據稅法規定,贈送行為視同銷售,應計算銷項稅額,繳納增值稅。視同銷售的銷項稅由商場承擔,贈送商品成本不允許在企業所得稅前扣除。按照個人所得稅制度的規定,企業還應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其納稅及盈利情況如下:
增值稅情況:
應納企業增值稅稅額=100/(1+17%)×17%-50/(1+17%)×17%=7.26(元)
按照增值稅暫行條例規定,贈送15元商品應該視同銷售,其增值稅的計算如下:
應納增值稅稅額=15/(1+17%)×17%-7.5/(1+17%)×17%=1.09(元)
合計應納增值稅稅額=7.26+1.09=8.35(元)
個人所得稅情況:
根據個人所得稅法規定,為其他單位和部門的有關人員發放現金、實物等應按規定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稅款由支付單位代扣代繳。為保證讓利顧客15元,商場贈送的價值15元的商品為不含個人所得稅額的金額,該稅應由商場承擔。
商場需代顧客繳納偶然所得的個人所得稅額=15/(1-20%)×20%=3.75(元)
企業所得稅情況:
贈送商品成本不允許在企業所得稅前扣除,同時代顧客交納的個人所得稅款也不允許稅前扣除,因此:
企業利潤總額=100/(1+17%)-50/(1+17%)-7.5/(1+17%)-3.75=32.57(元)
應納企業所得稅額=[100/(1+17%)-50/(1+17%)]×25%=10.68(元)
稅后凈利潤=32.57-10.68=21.89(元)
方案3:購物滿100元,返還現金15元。
在這種方式下,返還的現金屬于贈送行為,不允許在企業所得稅前扣除,而且按照個人所得稅制度的規定,企業還應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為保證讓顧客得到15元的實惠,商場贈送的15元現金應不含個人所得稅,是稅后凈收益,該稅應由商場承擔。因此,和方案2一樣,贈送現金的商場在繳納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的同時還需為消費者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
增值稅情況:
應納增值稅稅額=100/(1+17%)×17%-50/(1+17%)×17%=7.26(元)
個人所得稅情況:
應代顧客繳納個人所得稅3.75元(計算方法同方案2)
企業所得稅情況:
企業利潤總額=(100-50)/(1+17%)-15-3.75=23.99(元)
應納企業所得稅額=(100-50)/(1+17%)×25%=10.68(元)
稅后利潤=23.99-10.68=13.31(元)
從以上計算可以得出各方案綜合稅收負擔比較如下表所示:
各方案稅收負擔綜合比較表 單位:元
方案 |
增值稅 |
企業所得稅 |
個人所得稅 |
稅后凈利潤 |
1 |
5.09 |
7.48 |
- |
22.43 |
2 |
8.35 |
10.68 |
3.75 |
21.89 |
3 |
7.26 |
10.68 |
3.75 |
13.31 |
通過比較可以得出,從稅收負擔角度看,方案1最優,方案2次之,方案3即采取返還現金方式銷售的方案最不可取。
熱點試題:
2012年中級會計職稱考試財務管理各章易錯題匯總
2012年中級會計職稱考試中級財務管理各章課后隨堂練習匯總
熱點專題:2012年中級會計職稱考試試題專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