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技術創新管理
一、技術創新的含義與特征
創新一詞最早是由經濟學家熊彼特在其《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提出,并定義為“企業家對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他認為,生產新品種(產品創新);引入新生產方法(工藝創新);開拓新市場(市場創新);開發新的資源;實行新的企業組織形式(組織管理創新)都可是創新活動。
也有人把創新分為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兩大類型。
技術創新的內涵包括:創新過程、創新內容和創新結果。目前我國學術界公認的定義是:技術創新是指企業家抓住市場潛在盈利機會,以獲取經濟利益為目的,重組生產條件和要素,不斷研制推出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以獲得市場認同的一個綜合性過程。其特點是:
1.技術創新不是技術行為,而是經濟行為。研發是一種技術行為,主體是科學家、發明家、工程師;但創新是一種經濟行為,其核心是企業家,產出成果是新產品和新工藝(P171,表6-1重要),其目的是獲取潛在利潤,市場實現是檢驗創新成功與否的標準。但是,研發活動是技術創新的源泉,技術創新多數是從研發開始中的,對研發的投入力度在技術創新中起著關鍵作用。
例:08年考:新產品的圖紙、說明書是在( )階段產出的可度量成果。
A. 基礎研究
B. 發明
C. 開發
D. 創新
答C
2.技術創新是一項高風險活動。創新過程中各種未知因素難以預測,不確定性較大。在風險類型上,屬于投機風險。
3.技術創新時間的差異性。不同層次的創新所需時間不同。大部分技術創新需2-10年。企業短期開發創新需2-3年,中期應用創新需5年左右(如開發電子手表替換機械表),基礎性長期開發需8-10年。
4.外部性。指由于技術的非自愿擴散,促進了周圍的技術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如對技術創新成果的無償模仿。
5.一體化與國際化:一體化表現在企業外部的產學研一體化和企業內部技術開發部門與生產現場及質量管理和銷售部門形成一體化。國際化也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國際性、地區性機構的作用及國家間的技術創新合作趨勢正逐漸加強;二是技術開發機構的多國籍化,即跨國公司技術開發或創新的崛起。20世紀60年代以前,跨國公司一般是通過投資來推進國際產業的重組,現在則是通過技術開發來進行多國間的產業合作。
例:當代跨國公司通過( )進行多國間的產業合作。
A. 投資
B. 技術開發
C. 管理
D. 銷售
答B
二、技術創新的類型
根據創新的對象可分為:
1.產品創新:建立在產品整體(包括核心、形式和附加三個層次)概念基礎上以市場為導向的系統工程,是功能創新、形式創新、服務創新多維交織的組合創新。是企業創新的核心活動。又可細分為重大(全新)創新和漸進創新(注意集裝箱和組合音響的舉例)
2.工藝創新:也稱過程創新,它是產品的生產技術變革。包括新工藝、新設備和新組織管理方式。同樣也有重大和漸進之分(注意P173不同的舉例)
例:(05年考)由收音機發展到組合音響的技術創新屬于( )。
A.產品創新
B.工藝創新
C.漸進性產品創新
D.根本性技術創新
(06年考)由收音機發展到組合音響是( )。
A.資本節約型技術創新
B.勞動節約型技術創新
C.產品創新
D.工藝創新
產品創新與工藝創新的關系:
產品創新工藝創新
差異性制造產品差異化
相對獨立
獨立于組織系統實施
主要向市場提供產品
創新成本通過銷售收入補償
創新頻率由高到低遞減P173圖6-1降低企業成本
相對系統
伴隨著組織結構的重大變革
很少向市場提供
成本通過折舊、生產率提高后補償
創新頻率呈峰狀延伸(注意圖示題)
關聯性工藝創新需依賴產品創新,因為一種新市場需求首先表現為產品需求;先進的生產工藝又有利于推動產品創新成果的產業化
07年考: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頻率的變化規律是( )
下列關于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關系的表述中,正確的是( )
根據創新模式可分為:
1. 原始創新:主要集中于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注意我國原始創新不足的主要表現P174
2. 集成創新:集成創新的主體是企業,與原始創新的區別是集成創新應用到的所有單項技術都不是原創的,其創新之處在于對這些已存在的單項技術按自己的需要進行了系統集成并創造出全新的產品或工藝。
3. 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是最常見和最基本的創新形式。即利用各種引進的技術資源,在消化吸收基礎上完成重大創新。與集成創新的相同點都是利用已存在的單項技術為基礎;不同點在于集成創新的結果是一個全新產品,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結構是產品價值鏈某個或某些重要環節的重大創新。
上述三種創新的關系:原始創新不斷地發現新規律,創造新知識,為科技創新提供不竭的動力源泉;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利用別人的原始創新成果,使自己的創新能力借勢成長,三者不可偏廢。
例:08年考:集中在基礎科學和前沿領域的創新主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