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與風險管理
一、風險、收益與損失
(一)風險的定義
1.風險是未來收益或損失的不確定性。具體說,如果某事件收益或損失是固定的,并被事先確定下來,就不存在風險;如收益或損失存在變化可能性,且變化過程無法事先確定,則存在風險。
2.風險的結果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負面。例如,央行上調基準利率,對浮動利率貸款為主要業務的商業銀行,利好;對持有大量金融工具的商業銀行,利空。
(二)正確認識風險與收益的關系
1.有助于商業銀行對損失可能性和盈利可能性平衡管理,防止過度強調風險而制約盈利發展。
2.有利于商業銀行在經營中主動承擔風險,利用經濟資本配置、經風險調整的業績評估等方法,遵循風險與收益相匹配的原則,促進銀行發展。
3.從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特殊性,從內部控制、外部監管角度,關注風險可能造成的損失,重點分析在不同風險狀況下,銀行損失的可能性。
(三)正確認識風險與損失的關系
1.損失:事后概念,反映風險事件發生后造成的實際結果。
風險:事前概念,損失發生前的狀態,風險定量分析中可以用概率和統計方法計算出來損失規模和發生的可能性。
2.二者是不能同時并存的事物發展的兩種狀態。將風險誤解為損失,危害在于混淆“損失發生之前的風險管理”和“損失發生后的善后處置”,削弱風險管理主動性、積極性,無法將風險關口前移,防范、規避風險
3.損失類型
金融風險可能造成的損失分為:預期損失、非預期損失和災難性損失。
預期損失:基于歷史數據可預見的損失,歷史時期內損失的平均值。
非預期損失:利用統計分析方法計算出對預期損失的偏離,難以預見。
災難性損失:超出非預期損失之外,可能威脅商業銀行安全性、流動性的重大損失。
4.應對方案:
預期損失:通過提取損失準備金和沖減利潤的方式來應對和吸收;
非預期損失:通過資本金來應對;
災難性損失:一般通過保險手段來轉移,對衍生產品過度交易帶來的災難性損失,通過事前嚴格限制高風險業務(行為)來規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