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和現狀
一、國外發展和現狀
(一)個人理財業務萌芽時期
(二)個人理財業務形成與發展時期
(三)個人理財業務成熟時期
(一)個人理財業務的萌芽階段
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是個人理財業務的萌芽時期。這個階段還沒有關于個人理財業務的明確概念界定。
特點:無明確的個人理財業務流程,無個性化的個人理財服務方案,無財務規劃,無數據積累,無專業理財人才。
目的:是推銷產品,為保險產品和基金產品的銷售服務。
背景:二次大戰后美歐經濟的復蘇和日趨繁榮,社會福利水平的提升
(二)個人理財業務的形成與發展時期
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是個人理財業務的形成和發展時期,開始仍然以銷售產品為主要目標,外加幫助客戶規避繁重的賦稅。在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個人理財業務的主要內容就是合理避稅、提供年金系列產品、參與有限合伙(即投資者投資合伙企業但只承擔有限責任)以及投資于硬資產(貴金屬)。
特點:開始有了“注冊理財規劃師”這類專業理財人才;銀行內部開始進行機構整合,提供理財業務。
目的:主要還是推銷產品,同時幫助客戶進行避稅。
小知識
1969年12月,芝加哥創建了理財學院和國際理財人員協會(FPA)。
(三)個人理財業務的成熟時期
20世紀90年代是個人理財業務的成熟時期,開始廣泛使用衍生金融產品,同時將信托業務、保險業務以及基金業務等相互結合,開展滿足不同客戶的個性化需求的理財服務。
特點:理財業務中的財務策劃、理財規劃服務比重上升,理財業務專業化程度高,國際注冊財務咨詢師、各類理財協會、稅務、遺產規劃協會等理財人員認證、理財服務中介機構紛紛出現。
目的:滿足不同客戶的個性化需求。
背景:90年代美歐等國經濟繁榮,尤其是資本市場上證券價格高漲。
二、我國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現狀
(一)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是中國個人理財業務萌芽階段;
特點:當時銀行開始向客戶提供專業化投資顧問和個人外匯理財服務,大多數居民無理財意識
(二)從21世紀初到2005年是中國個人理財業務的形成時期;
特點:這一時期理財產品、理財環境、理財觀念和意識及理財師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取得顯著進步
(三)從2006年開始個人理財業務進入了大幅擴展時期。
特點:金融市場和經濟環境
(四)我國理財業務發展中的標志性事件
1.2005年9月銀監會發布《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
2.2008年4月銀監會下發《關于進一步規范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
3.2009年7月銀監會下發《關于進一步規范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投資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
4.2009年12月銀監會下發《關于進一步規范銀信合作有關問題的通知》
風險事件 “銀監會叫停商業銀行擔保融資性信托”事件
——《關于進一步規范銀信合作有關問題的通知》出臺背景
背景:2007年我國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也就是在堅持穩健的前提下,貨幣政策要“穩中適度從緊”,適當控制貨幣投放。
事件:各銀行利益驅動下,利用信貸資產理財為企業曲線放貸,就是將客戶資金開發成“信托理財產品”變相為大客戶發放貸款“信托貸款”,將銀行資產由表內轉向表外。為企業曲線放貸的方式,不但規避了現有的貨幣政策,而且也開發了低風險理財產品,增加中間業務的收入,但與宏觀經濟大趨勢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