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貸款風險分類方法
銀行在對貸款進行分類以及判斷借款人的某一筆貸款是正常貸款、關注類貸款還是不良貸款的過程中,通常要經過基本信貸分析、還款能力分析、還款可能性分析和確定分類結果四個步驟。
一、基本信貸分析
在貸款分類過程中,銀行首先要了解的就是貸款基本信息,其內容包括貸款目的,主要判斷貸款實際上是如何使用的,與約定的用途是否有出入;還款來源,主要分析貸款合同上的最初償還來源和目前還款來源;貸款在使用過程中的周期性分析,即資產轉換分析,分析貸款使用過程中的各種相關信息及其影響;還款記錄,根據貸款償還記錄情況,判斷借款人過去和現在以及未來的還款意愿和還款行為。
1.貸款目的分析
貸款目的即貸款用途,是判斷貸款正常與否的最基本標志。判斷貸款是否正確使用是貸款分類的最基本判斷因素之一,貸款一旦被挪用,就意味著將產生更大的風險。在貸款分類中,挪用的貸款至少是關注類。如借款人申請的是一筆短期貸款,但是后來貸款被用做一塊土地的先期付款,短期貸款變為長期使用,貸款被挪用,還款周期加大,貸款償還可能性受到影響。
2.還款來源分析
還款來源是判斷貸款償還可能性的最明顯標志,需要分析貸款時合同約定的還款來源及目前償還貸款的資金來源。
一般情況下,借款人的還款來源不外乎有現金流量、資產轉換、資產銷售、抵押物的清償、重新籌資及擔保人償還等,由于這幾種來源的穩定性和可變現性不同、成本費用不同,因此,風險程度也就不同。但通常正常經營所獲得的資金(現金流量)是償還債務最有保障的來源。
銀行可以通過財務報表來分析借款人的資金來源和運用情況,從而確定償還來源渠道,也可以通過觀測貸款是否具有以下三個預警信號來判斷還款來源是否存在風險,即貸款用途與借款人原定計劃不同;與合同上還款來源不一致的償付來源;與借款人主營業務無關的貸款目的或償付來源。
3.資產轉換周期分析
從銀行角度來講,資產轉換周期是銀行信貸資金由金融資本轉化為實物資本,再由實物資本轉化為金融資本的過程。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生產轉換周期,二是資本轉換周期。
生產轉換周期是指借款人用資金購買原材料、生產、銷售到收回銷售款的整個循環過程。生產轉換周期是以資金開始,以資金結束。由于資金流出和流人在時間上存在差異,就產生了借款需求。
資本轉換周期是指借款人用資金進行固定資產的購置、使用和折舊的循環。資本轉換周期是通過幾個生產轉換周期來完成的。借款人投人大量的資金用于購買生產設備,希望用生產期末所產生的利潤來彌補投入設備的資金。當借款人需要擴大經營、取得更多的銷售收入時,就必須購買更多的生產設備。貸款的原因就是購買新設備以實現擴大經營的目標。還款來源是借款人用幾個生產周期的循環產生的利潤。根據借款人一個周期所產生的利潤,判斷其需要幾個周期能夠完全償還貸款來確定貸款的期限,貸款期限的確定要符合資本循環的轉換,否則期限的確定是不合理的。
4.還款記錄分析
借款人的還款記錄是記載其歸還貸款行為的說明,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從貸款檔案中直接反映借款人償還該行貸款的能力,同時也是判斷借款人還款意愿的重要依據;二是從信貸監測網絡(電子檔案)中反映借款人償還其他銀行及所有債務的能力。即使借款人目前能夠償還該行貸款,但是不能償還其他銀行貸款,那么就說明借款人的償還能力已經出現了問題,最終也會影響該行貸款的償還。借款人還款記錄分析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借款人的道德水準、資本實力、經營水平、擔保能力和信用水平等。
通過還款記錄,銀行可以了解到貸款是在正常還本付息,還是發生過嚴重拖欠或被部分注銷,貸款是否經過重組,本息逾期的時間,是否已掛賬停息,以及應收未收利息累積額。
二、還款能力分析
貸款風險分類最核心的內容就是貸款償還的可能性,而決定貸款是否能夠償還,借款人的還款能力是主要因素,因此,銀行關心的是借款人的經營狀況,現在以及未來的償付能力。在貸款分類中所進行的財務分析必須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
①利用財務報表評估借款人的經營活動。
②利用財務比率分析借款人的償債能力。
現金流量是償還貸款的主要還款來源,還款能力的主要標志就是借款人的現金流量是否充足。在貸款分類中,分析借款人現金流量是否充足,其主要目的是分析借款人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是否足以償還貸款本息,通過持續經營所獲得的資金是償還債務最有保障的來源。在考察現金流量時,需要編制現金流量表,對借款人的現金流量進行結構分析,判斷其現金流量是從經營活動、籌資,還是投資中得來的,從現金流量表中可以了解借款人在本期內各項業務活動中收益情況。判斷貸款的最終償還能力,還要觀察連續各期的現金流量表,比較各期相關項目金額,分析某些指標增減變動情況,在此基礎上判斷其發展趨勢,對未來可能出現的結果做出預測。
三、還款可能性分析
一般情況下,還款可能性分析包括還款能力分析、擔保狀況分析和非財務因素分析。
1.擔保狀況分析
銀行設立抵押或保證的目的在于,明確規定在借款人不能履行還貸義務時,銀行可以取得并變賣借款人的資產或取得保證人的承諾。擔保是銀行防止遭受損失的保障措施,是銀行為保證貸款足夠安全,在貸出資金周圍設立的眾多安全防護措施。
在擔保的問題上,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問題要重點考慮,一是法律方面,即擔保的有效性;二是經濟方面,即擔保的充分性。無論是抵押與保證都必須具有法律效力,擔保也需要具有法律效力,并且是建立在擔保人的財務實力以及愿意為一項貸款提供支持的基礎之上。因此業務人員在分析抵押與擔保時,要判斷抵押與擔保是否能夠盡可能地消除或減少貸款風險損失的程度。
2.非財務因素分析
由于借款人的行業風險、管理能力、自然社會因素等非財務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借款人未來的現金流量和財務狀況,進而影響借款人的還款能力,而借款人的還款意愿和銀行信貸管理又對貸款的最終償還產生重大影響。因此在貸款分類中,需要對借款人的各種非財務因素進行分析,評價其對現金流量及其他財務指標的影響方向和影響程度,進而對借款人的還款能力做出更加全面、客觀的預測和動態的評估,判斷貸款償還的可能性。
四、確定分類結果
通過以上對各類因素的分析,銀行可以掌握大量的信息,并且對貸款償還能力與償還可能性有了一定的分析與判斷,因此,在此基礎上,按照貸款風險分類的核心定義,比照各類別貸款的特征,銀行就可以對貸款得出最終的分類結果。
表11 -2各類貸款的主要特征
正常 |
借款人有能力履行承諾,并且對貸款的本金和利息進行全額償還 |
關注 |
1.凈現金流減少 2.借款人銷售收入、經營利潤下降,或凈值開始減少,或出現流動性不足的征兆 3.借款人的一些關鍵財務指標低于行業平均水平或有較大下降 4.借款人經營管理存在較嚴重的問題,借款人未按規定用途使用貸款 5.借款人的還款意愿差,不與銀行積極合作 6.貸款的抵押品、質押品價值下降 7.銀行對抵押品失去控制 8.銀行對貸款缺乏有效的監督等 |
次級 |
1.借款人支付出現困難,并且難以按市場條件獲得新的資金 2.借款人不能償還對其他債權人的債務 3.借款人內部管理問題未解決,妨礙債務的及時足額清償 4.借款人采取隱瞞事實等不正當手段套取貸款 |
可疑 |
1.借款人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 2.固定資產貸款項目處于停緩狀態 3.借款人已資不抵債 4.銀行已訴諸法律來回收貸款 5.貸款經過了重組仍然逾期,或仍然不能正常歸還本息,還款狀況沒有得到明 顯改善等 |
損失 |
1.借款人無力償還,抵押品價值低于貸款額 2.抵押品價值不確定 3.借款人已徹底停止經營活動 4.固定資產貸款項目停止時間很長,復工無望等 |
1.正常類貸款
正常類貸款償還沒有問題,經過各種信息判斷分析,沒有任何理由懷疑借款人不能償還貸款,并且從目前的分析來看,貸款不會有損失的可能。這就是正常貸款的典型特征。對于正常貸款的判斷,是經過對影響貸款償還的各種因素進行分析之后才能得出的。
2.關注類貸款
關注類貸款償還也沒有問題,但是從各種信息分析來看存在潛在缺陷,如果潛在缺陷繼續存在下去將會影響貸款的償還,這就是關注類貸款的顯著特征。如果一筆貸款僅僅是貸款信息或信貸檔案存在缺陷,并且這種缺陷對于還款不構成實質性影響,貸款不應被歸為關注類,也不能將有特定風險的某一種類的貸款片面地歸人關注類。
3.次級類貸款
次級類貸款的缺陷已經很明顯,即正常經營收入不足以償還貸款,需要訴諸抵押和保證,甚至在執行了抵押或保證之后,仍有部分損失的可能。那么,針對這類貸款的特點,在貸款分類時,一定要抓住“明顯缺陷”這一內在特征,借款人當前凈值、還款能力或擔保不能充分保證貸款的償還,且存在明顯缺陷,如果不糾正,銀行就可能承擔一定損失。
4.可疑類貸款
可疑類貸款的特征是肯定要發生一定的損失,只是因為存在借款人重組、兼并、合并等待定因素,損失金額還不能確定。在貸款分類時,對這類貸款的分類,要考慮“有明顯缺陷,且有大部分損失”的關鍵特征。一是被劃分為可疑類貸款具有次級類貸款所有的全部缺陷,并且按照借款人目前的經營情況和凈值,貸款的完全清償是非常值得懷疑或是不可能的。即使以擔保作為第二還款來源,貸款本息仍然無法足額償還。二是雖然損失的可能性極大,但因為存在一些可能有利于或不利于貸款歸還的不確定因素,要等到情況更確定時才能把貸款歸為次級類或損失類。
5.損失類貸款
損失類貸款就是大部分或全部發生損失,即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和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無法收回的或只能極少部分收回的貸款。但在貸款分類過程中,銀行一定要掌握損失類貸款的定義特征,損失類貸款并不意味著絕對不能收回或沒有剩余價值,只是說貸款已不具備或基本不具備作為銀行資產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