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學習這兩門課程的過程中,從理解的難度上講,實務(二)肯定難于實務(一)。但從近年的考試結果來看,實務(一)的成績比實務(二)差。這是為什么?我認為主要原因有兩點:1、學員普遍重視實務(二)的學習,學習中輕視實務(一);2、實務(二)都是特殊事項的會計處理,每章內容相對獨立,考試時出題也比較獨立。而實務(一)都是日常事項的會計處理,緊緊圍繞著會計六大要素,章節的連貫性強,考試時要求融會貫通。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這兩門課程的出題角度也就不同了。下面我們針對近年的試題(綜合題),來分析一下實務(一)的解題技巧。
我們看例一:2002年綜合題第一題(18分)。
先看第一自然段:甲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甲公司)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企業,適用的增值稅稅率為17%。商品銷售價格均不含增值稅額,所有勞務均屬于工業性勞務。銷售實現時結轉銷售成本。甲公司銷售商品和提供勞務均為主營業務。
這一自然段是甲公司基本情況的說明。
接下來看要求:
(1)編制甲公司12月份發生的上述經濟業務的會計分錄。
(2)計算甲公司12月份主營業務收入和主營業務成本。
(應交稅金科目要求寫出明細科目;答案中的金額單位用萬元表示)
以上兩個要求并不難,一看便知道屬于日常業務的會計核算問題。需要提醒的是,這里既然要求我們編制會計分錄,那我們在審題過程中,每看完一個會計事項,就應該把相應的會計分錄寫下來。
看事項(1):12月1日,對A公司銷售商品一批,增值稅專用發票上注明銷售價格為100萬元,增值稅額為17萬元。提貨單和增值稅專用發票已交A公司,A公司已承諾付款。為及時收回貨款,給予A公司的現金折扣條件如下:2/10,1/20,n/30(假定計算現金折扣時不考慮增值稅因素)。該批商品的實際成本為85萬元。12月19日,收到A公司支付的、扣除所享受現金折扣金額后的款項,并存入銀行。
分析:這是對在現金折扣下銷售業務的考核,題目要求做十二月份的會計分錄,我們就應該注意到資料中提到了兩個時點發生的會計業務,即12月1日和12月19日。分錄不難,但容易遺漏。
我們來看答案:
12月1日;
借:應收賬款 117
貸:主營業務收入 1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17
同時,借:主營業務成本 85
貸:庫存商品 85
12月19日:
借:銀行存款 116
財務費用 1
貸:應收賬款 117
看事項(2):12月2日,收到B公司來函,要求對當年11月2日所購商品在價格上給予5%的折讓(甲公司在該批商品售出時,已確認銷售收入200萬元,并收到款項)。經查核,該批商品外觀存在質量問題。甲公司同意了B公司提出的折讓要求。當日,收到B公司交來的稅務機關開具的索取折讓證明單,并開具紅字增值稅專用發票和支付折讓款項。
分析:這是一筆銷售折讓業務??创鸢福?
12月2日
借:主營業務收入 1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1.7
貸:銀行存款 11.7
看事項(3):12月4日,與C公司簽訂協議,向C公司銷售商品一批,增值稅專用發票上注明銷售價格為100萬元,增值稅額為17萬元;該協議規定,甲公司應在2002年5月1日將該批商品購回,回購價為110萬元(不含增值稅額)。商品已發出,款項已收到。該批商品的實際成本為78萬元。來源:www.examda.com
分析:這是考核售后回購業務。關于售后回購的知識點:
售后回購一般情況下不應確認收入。因為,其本質是融資。
售價與庫存商品實際成本的差額作為待轉庫存商品差價;如果回購價大于售價的,作為融資費用,分期確認財務費用的同時計入待轉庫存商品差價。
答案:
12月4日
借:銀行存款 117
貸:庫存商品 78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17
待轉庫存商品差價 22
看事項(4):12月14日,與D公司簽訂合同,以分期收款方式向D公司銷售商品一批。該批商品的銷售價格為120萬元,實際成本為75萬元,提貨單已交D公司。該合同規定,該商品價款及增值稅額分三次等額收取。第一筆款項已于當日收到,存入銀行。剩下兩筆款項的收款日期分別為2002年1月14日和2月14日。
分析:這是考核分期收款發出商品的銷售問題,相關注意點:
分期收款銷售的特點是:銷售商品的價值較大;收款期限較長;收取貨款的風險較大。在分期收款銷售方式下,企業應按合同約定的收款日期分期確認收入。同時,按商品全部銷售成本與全部銷售收入的比率計算本期應結轉的銷售成本。
答案:
12月14日,
借:分期收款發出商品 75
貸:庫存商品 75
借:銀行存款 46.8
貸:主營業務收入 4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6.8
借:主營業務成本 25
貸:分期收款發出商品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