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國際貿易生命周期
(一)國際貿易的產生
大多數企業喜歡在國內運營,因為這樣管理比較容易。但是,當企業產品生命周期進入了衰退期、國內業績有所下降時,企業就需要以出口產品的方式來彌補差距。這些差距是利用不同國家具有不同的產品生命周期模式而做大的商業機會。如圖2—5所示,如果企業產品在本國的生命周期進入了衰退期,那么企業可以把產品推向X國和Y國,以創造商機。

(二)國際貿易生命周期
國際貿易生命周期用于開發長期戰略。它假定企業的產品經歷過一個周期,在這個周期中,高收入、大量消費的國家起初是出口國,但是后來喪失了出口市場,最終變成從低成本國家進口該產品的進口國。
從起初作為創始者的高收人國家的角度來看,發展模式如下:
階段l:產品在高收入國家中被開發,因為這些國家具有最大的潛在需求,而且制造商能迅速對國內需求作出反應。
階段2:創始者的出口市場中的企業開始在本國以較低成本的勞動力和原材料生產出相同的產品。
階段3:在生產成本低的國家,企業開始在其他國家和高收入國家的市場與高收入國家競爭出口往其他國家的業務。
階段4:低成本國家與高收入國家同時競爭高收人國家的國內業務。 五、經營環境中的挑戰
在決定如何國際化經營的過程中,管理層必須了解企業未來打算在其中經營的國際經營環境,特別是可能會對企業造成影響的經濟、政治及文化因素。一般來講,進入國際市場的主要挑戰是缺少有關終端用戶的信息。因此,管理層必須利用二手信息,例如,傳聞、有一定依據的猜測和中間媒體的看法等。國際企業的管理者們所面臨的其他挑戰包括產品采購、質量問題、可兌換貨幣的缺乏以及知識產權保護等。政府法規和其他文化問題也會形成復雜的難題。
在國際范圍內進行經營活動的企業遠比僅限于國內經營的企業復雜,特別是在跨國企業中,正面臨著以下挑戰:
1.與子公司之間的交流更加困難,而與國外消費者之間缺少直接緊密的聯系往往會導致有關質量和可靠性的輕微投訴升級為大問題。
2.如果跨國企業是行業中的領頭羊,則與小企業相比,行業問題對該跨國企業造成的打擊往往會較為嚴重。行業問題通常包括油價上升、國內市場發展緩慢、行業爭端、通貨膨脹、高利率和全球性經濟衰退等。
3.被投資國的政府會對跨國企業加以限制。跨國企業主要關心投人資本的未來回報率,而被投資國的政府則會比較關心:(1)當地被雇傭的人員數量和所支付的工資標準;(2)跨國企業對當地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3)國家所持有的控股比例;(4)稅費征收、貨幣變動;(5)轉移定價;(6)環境污染;(7)跨國企業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加強國內行業基礎等。
4.跨國企業對不同國外企業的活動的協調和控制會導致一些獨特的問題。而這些國外企業所在的國家一般具有以下特點:文化和語言多種多樣,工業、商業和社會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并且沒有明顯共同的購買行為模式。
5.匯率波動、資本轉人或轉出子公司,以及跨國轉移定價。
6.集中控制和分散控制之間的劃分,即給予海外子公司(或海外子公司所接受)的獨立程度。
7.跨國企業如何配置用于投資的有限資源,以及如何協調海外公司和國家的各種潛在需要和需求。
8.跨國企業如何協調海外市場所面臨的互相矛盾的壓力。這些海外市場的文化、政治形勢、語言、地理特征、時區、購買行為模式、購買力和消費者受廣告和促銷活動影響的程度各不相同。
9.法律環境的日益復雜對跨國企業造成的影響。基本上,一個政府只能對境內的企業和公民的行為制定有效的法律。在法律上,大多數國家表面上看來將跨國企業及其海外附屬公司視為本國企業,但是現實情況卻是,各國政府采取了反壟斷措施并且有限制地實施了不同的優先級別。歐盟的法規就是一個縮影。
相關推薦:
2010年注冊會計師考試《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考題涉及考點總結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