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與工程有關的腐敗問題越來越突出,一些地方頻頻出現“豆腐渣工程”,不僅給國民經濟和人民生命財產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工程項目中腐敗問題的嚴重性。耗資近500萬元,按防御百年一遇特大江潮、洪水、臺風同時襲擊的標準來設計建造的錢塘江標準海塘下沙段開挖的470口沉井位不符合設計要求,井內本應用混凝土填充,可除表面是一層混凝土外,其余皆為泥沙亂石。
列入國家“九五”重點工程總投資34億的佛開高速公路開通不到一個月,22公里的14座橋梁出現橋面鋪裝開裂。80公里的高速公路,竟有22公里長的路面要“開膛破肚”大返工。屬“六無工程”的重慶綦江縣虹橋,在通行之日整體垮塌,造成40人死亡,這一事件使綦江縣“聞名”全國。
安徽阜陽市西湖鎮一座剛架梁的新大橋,次日中午橋梁突然斷裂,造成二死二傷。
……
一個個“豆腐渣工程”,讓人觸目驚心。不僅浪費了納稅人的“血汗錢”,影響了政府的形象,更可怕的是無數的人因此被奪去了生命。而我們身邊時常聽到的某某樓房建起了某某同志“倒下了”,某某工程完工了某某領導“進去了”,這些,雖然沒有造成嚴重的后果,但卻進一步說明了工程招標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民眾關心的熱點問題,也是我們從事這項工作的同志所要思考和探索的難點問題。
二、成因分析
“豆腐渣工程”產生的原因很多,但從制度建設的角度來看,傳統工程招標制度的缺陷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因素。我國的建設工程定價50年以來一直沿用前蘇聯的管理方式,以政府制定定額、固定費率為計價依據,以“量價合一、固定費率”為計價模式編制標底,投標人誰接近標底誰中標,其弊端是顯而易見的。
1、定價不合理。工程定額反映的是一定時期(一般一年以上)某一地區(省、市)工程料、工、費的平均價格。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與計劃經濟相適應的工程定額不能隨時反映經常變化的市場價格;由于城市與農村、平原與山區、發達地區與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差距客觀存在,作為一個地區的平均標準很難也不可能準確地反映個別地方的價格水平。所有的人工、工時、材料單價等都按照所謂的定額標準來確定,與實際情況相差甚遠。
2、利潤空間大。按工程定額確定的造價,正常情況下的平均利潤率高達40%以上,如果另有“貓膩”則利潤率會更高,使工程建設成了一個暴利行業。過高的利潤率不僅嚴重浪費了國家資金,而且客觀上成為滋生腐敗的溫床。
3、標底易泄密。按規定編制標底的單位要有相應的資格,因此,在相對較小的地域范圍內,編制標底的單位和人員是相對固定的,建筑商千方百計打探標底,采用各種各樣的手段拉攏知情人員這已是公開的秘密;而泄漏標底、權錢交易在我們身邊時有發生。
4、競爭不充分。招標投標的核心是價格競爭。由于投標人在投標時不是按市場價格和自己企業的實際經營及管理水平自主報價,而是必須依據國家制定的統一定額為標準報價,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投標人個體成本作用的發揮,價格競爭的核心作用不能充分體現,也不利于引導企業加強經營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建筑法》、《招標投標法》以及《價格法》都不禁止工程造價改革試點,都沒有規定,工程招標中必須編制標底。
三、模式內容
經過反思和分析我們認識到,工程造價的確定方式必須改革,不是依據計劃,而是通過市場競爭來確定工程造價。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政府工程采購中多余的“水分”擠掉,腐敗現象也就從源頭上得到有效遏制,財政資金得到有效使用,真正達到少花錢多辦事目的。
為此,我們從2000年初開始對政府采購項目的建設工程招投標進行了改革,逐步探索出了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工程無標底招標采購模式。在工程招標中不編制標底,由投標單位按統一的工程量清單自主報價,合理低價者中標。具體內容為:
一審——投標資格審查。投標企業的實力在資格審查階段完成。企業的技術能力、業績評價、資信狀況等,通過一定指標量化后,作為資格審查條件公布,不作為評分的項目。這樣,既保證了參加投標的企業都是具有相對實力和較好信譽的企業,又減化了評標的程序,減輕了評標的工作量,同時也避免了評標過程中的人為因素,使招標過程更為公平公證。資格審查由招標機構和業主方工作人員共同進行,并在留存的審查資料中共同簽名確認,存檔備查。
二評——技術方案評審。資格審查完成后,隨機抽取評委對投標的技術設計方案進行評分。技術方案評分項目的繁簡程度、各項目分值設定及各項目的給分辦法等可以根據招標項目的特點和要求確定,并在招標文件中全部公布。通常,方案的評分項目要反應方案的先進性、合理性、前瞻性。
三算——計算報價得分。這部分主要反映工程設計方案的經濟性。投標報價由企業根據公布的工程量清單和質量標準自主確定。報價得分一般在平均報價的基礎上,每增加(減少)一定數額(即級差)按相應標準扣(加)分。用公式表示為,某企業報價得分=100—(某企業報價—平均報價)/規定的扣(加)分級差*扣(加)分標準
四權——確定技術方案與價格配比權重。在技術方案和報價得分全部計算出來后,應按事先確定的技術方案和報價各自所占比例計算出最后得分。分數高者中標。比例即權數要根據項目要術和特點確定,技術含量高或方案制定難度大的項目,方案分所占比重相對較大;反之,技術并不復雜,屬常用的通用技術方案,則報價分所占比重應相應增大。但一般在50%上下俘動10%左右即40——60%的范圍確定,以反映方案和報價的最佳匹配。
四、主要成效
1、還給了企業報價自主權。實行工程量清單招標,企業自主報價,合理低價者中標,能促使企業作為自負盈虧的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靠自己的真正本領在市場上競爭。這是建筑業改革經濟體制和管理體制的內在要求。招標投標和競爭定價給企業帶來的外部壓力,能促使企業革新改造,注重技術進步,提高管理水平和適應市場經濟生存的能力。
2、徹底鏟除了“暗箱操作”。由于不設標底,因而不存在泄密和權錢交易;由于評委只就投標書中的一部 分項目——工程設計方案的優劣打分,因而他并不能左右中標結果。
3、加強了工程質量管理。 財政做為政府采購代表人,作為國家——投資者的代表通過推行工程政府采購牢固樹立了管理觀念,實現了三個轉變,即從成本的靜態控制轉向報考管理;從資金管理轉向實物管理;從事后管理轉向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管理。在公共工程政府采購具體操作中,嚴把市場準入關、工程監理關、竣工驗收關;推行項目法人負責制、工程建設監理制、工程質量責任制;完善政府監督、工程監理、企業自檢三級質量保證體系。象四川虹橋垮塌之類的工程質量事故,以血的教訓告訴我們,工程質量與價格沒有必然的聯系,但卻與管理密切相關。
兩年來我們利用無標底招標采購模式進行了30多個項目的政府采購,預算定額價829萬元,采購合同價580萬元,節約資金249萬元,平均節約率30%.其中,蝦子溝中心綠島修建工程,審定預算20.6萬元,招標金額9.7萬元,節支率高達52.94%;平湖文化廣場雕刻工程審核預算為26萬元,招標金額16萬元,節支率達38.44%.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