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軌道交通工程結構與特點主要介紹了地鐵車站形式與結構組成、地鐵區間隧道結構與施工方法、輕軌交通高架橋梁結構以及城市軌道交通的軌道結構。其中關于明挖法、蓋挖法、噴錨暗挖等施工方法(工藝)是一級建造師《市政公用工程管理與實務》常考點。
城市軌道交通工程結構與特點
以下是關于該條目相關核心內容的關鍵句,具體內容如下:
1、在地鐵施工中,若場地開闊、建筑物稀少、交通及環境允許時,應優先采用施工速度快且造價較低的明挖法施工。
2、放坡明挖法主要適用于埋深較淺、地下水位較低的城郊地段(放坡開挖2013);不放坡明挖是指在圍護結構內開挖,主要適用于場地狹窄及地下水豐富的軟弱圍巖地區。
3、圍護結構形式主要有地下連續墻、人工挖孔樁、鉆孔灌注樁、鉆孔咬合樁、SMW工法樁、工字鋼樁和鋼板樁等。
4、明挖法具有施工作業面多、速度快、工期短、易保證工程質量、工程造價低等優點;缺點是對周圍環境影響較大。
5、明挖法施工工序(2019案例)如下:圍護結構施工→降水(或基坑底土體加固)→第一層開挖→設置第一層支撐→第n層開挖→設置第n層支撐→最底層開挖→底板棍凝土澆筑→自下而上逐步拆支撐(局部支撐可能保留在結構完成后拆除)→隨支撐拆除逐步完成結構側墻和中板→頂板混凝土澆筑。
6、蓋挖法具有諸多優點:圍護結構變形小,能夠有效控制周圍土體的變形和地表沉降,有利于保護鄰近建筑物和構筑物;施工受外界氣候影響小,基坑底部土體穩定,隆起小,施工安全;蓋挖逆作法(城市中施工采用最多)用于城市街區施工時,可盡快恢復路面,對道路交通影響較小。
7、蓋挖法施工縫可采用直接法、注入法或充填法處理。
8、在城鎮軟弱圍巖地層中,在淺埋條件下修建地下工程,以改造地質條件為前提,以控制地表沉降為重點,以鋼格柵(或其他鋼結構)和錨噴作為初期支護手段,按照“十八字”原則(即管超前、嚴注漿、短開挖、強支護、快封閉、勤量測)進行隧道的設計和施工,稱之為淺埋暗挖技術。
9、淺埋暗挖法施工步驟是:先將小導管打入地層,然后注入水泥或化學漿液,使地層加固,再進行短進尺開挖(一般每個循環在0.5-1.0m左右),施做初期支護,隨后施做防水層,最后完成二次襯砌。
10、淺埋暗挖法不允許帶水作業,要求開挖面有一定的自立性和穩定性,應對開挖面前方地層進行預加固和預處理(必要前提)(2014)。
11、蓋挖法施工的地鐵車站多采用矩形框架結構;軟土地區地鐵車站一般采用地下連續墻或鉆孔灌注樁作為施工階段的圍護結構。
12、噴錨暗挖(礦山)法施工的地鐵車站,可采用單拱式車站、雙拱式車站或三拱式車站,并根據需要做成單層或雙層。
13、常用的預加固和預支護方法有:小導管超前預注漿、開挖面深孔注漿及管棚超前支護。
14、隧道土方開挖與支護總原則是:預支護、預加固一段,開挖一段;開挖一段,支護一段;支護一段,封閉成環一段。
15、在淺埋暗挖法中,進行二次混凝土襯砌灌注施工時,模板可以采用臨時木模板、金屬定型模板、模板臺車(使用較多)。
16、淺埋暗挖施工時利用監控量測信息指導施工,經驗證明拱頂沉降是控制穩定較直觀的和可靠的判斷依據,水平收斂和地表沉降有時也是重要的判斷依據。
17、盾構法施工隧道,既不影響地面交通,又可減少對附近居民的噪聲和振動影響(2019);施工易于管理;適宜于建造覆土較深的隧道;施工不受風雨等氣候條件影響(2019);不影響航運通行和建(構)筑物的正常使用(2010、2012)。
18、盾構法施工隧道存在對達到整體結構防水的技術要求較高;對于結構斷面尺寸多變的區段適應能力較差等問題(2019)。
19、噴錨暗挖(礦山)法施工隧道,復合式襯砌結構是由初期支護、防水隔離層和二次襯砌所組成。
20、盾構法隧道采用的預制裝配式襯砌是用工廠預制的構件(稱為管片),在盾構尾部拼裝而成的(2014)。管片按材質分為鋼筋混凝土管片(最常用)、鋼管片、鑄鐵管片、鋼纖維混凝土管片和復合材料管片。
21、聯絡通道是設置在兩條地鐵隧道之間的一條橫向通道,起到安全疏散乘客、隧道排水及防火、消防等作用(2018)。
22、T形橋墩占地面積小,是城鎮輕軌高架橋最常用的橋墩形式。
23、軌道結構地面正線宜采用混凝土枕碎石道床(2013);車場庫內線應采用短枕式整體道床。
24、一般減振軌道結構可采用無縫線路、彈性分開式扣件和整體道床或碎石道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