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市交通公路基礎設施較為落后,公路等級低。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建設國省道主干線骨架的公路"先行工程"為契機,我市的公路建設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
隨著高等級公路的建設,由我局管養的橋梁的狀況得到了明顯的改善。但由于設計、施工等方面的原因,仍有一些橋梁在使用年限內就產生了病害,危及行車時安全暢通。針對我市橋梁病害的實際情況,我們組織工程技術人員對全市的危橋進行調研,在準確分析病害產生原因的基礎上提出了改造加固措施并予以實施。現介紹我市典型的危(舊)橋改造加固方案。
2 利用壓漿、襯砌加固拱橋
2.1 病害描述
國道廈成線的新涼亭橋、保豐橋于1993年建成通車,均為彎、坡石拱橋,單孔凈跨20m,失跨比1/3,重力式U型橋臺,設計荷載為汽-20、掛-100,拱圈厚度70cm,橋臺高度12~14m。由于設計時未考慮彎、坡的影響以及基礎的不均勻沉降,橋臺的前墻出現豎向裂縫,拱圈出現縱向開裂,致使路面也出現裂縫。且經觀測這些裂縫仍在發展呈加劇變形的趨勢。
2.2加固措施
拱橋一經開裂,容易發展,危及橋梁的使用與安全,為此采取以下加固措施:
(1)對裂縫進行壓漿加固:較寬裂縫采用1:2水泥砂漿封閉裂縫表面,每隔40~50cm預留壓漿孔,待封閉砂漿形成強度結硬后,用灰水比l:0.8、壓力0.4~0.6 MPa的水泥漿在壓孔處進行壓漿,壓漿管的長度貫穿整個構造物,壓漿時鄰孔為排氣孔,在排氣孔冒漿后即對壓漿孔和排氣孔進行堵塞,然后再對下一個孔壓漿,對于較細的裂縫,可不予封閉,但仍應壓漿。
(2)襯砌砼以提高承載力和整體性:在前墻與拱圈加襯一層鋼筋砼,襯砌采用50cm厚C30砼現澆,縱橫向分別布設Φ16、Φ12鋼筋。根據拱的受力情況,拱頂截自下緣的部分受拉筋自3L/8至L/8分批彎起過渡為拱腳截自上緣的受拉筋,而橋臺的前墻的鋼筋則雙面布置,并在拱圈,和前墻上設置Φ12、間距50~60cm的錨桿以保證新舊構造物之間的可靠聯結。拱橋加固立面如圖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