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級社工《社會工作實務》包括四個案例分析題和一個方案設計題。
案例分析一:
某社區社會工作者計劃成立“手拉手”志愿者俱樂部,他運用推動居民參與的工作方法.希望動員社區中的老年人為有需求的高齡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務,社會工作者在動員低齡老年人參與時,遇到了一些問題 :部分老年人不愿意參與志愿服務,認為社區在搞形式主義,都是做表面文章,沒什么實際意義,持觀望態度。部分老年人想參與,但遭到家人的反對,“子女怕我出意外,就不要給他們添麻煩了.而且參加了對我自己也沒有什么好處,還是算了吧。”部分老年人對自身的能力有所顧慮,“我沒有什么特長,能干些什么呀?”
問題:針對上述問題,本案例中社會工作者在推動社區低齡老年人參與志愿服務時應采取哪些策略?
并說明運用這些策略時的工作重點。
(1)部分老年人不愿意參與志愿服務,認為社區在搞形式主義,沒有實際意義,持觀望態度,這是沒有認識到參與的價值,認為參與之后并不能影響和改變目前的狀況,缺乏參與的熱情。針對這一情況,社會工作者在推動工作進行時,應促進社區低齡老年人對參與志愿服務的價值的肯定。通過社區教育和社區宣傳的方法,如社區研討會、座談會、居民大會、社區展覽會、教育講座等,讓社區居民認識到“手拉手 ”志愿者俱樂部不是在搞形式主義,而是切實為高齡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務.從而提高這一部分低齡老年人的參與熱情。
(2)部分老年人想參與,但由于家人反對,便打消了參與社會事務的動機。面對這種情況,社會工作者應邀請和鼓勵他們的家人參與志愿體驗。同時讓他們認識到這些低齡老年人變為高齡老年人時也會有人為其提供志愿服務,可以減輕子女的負擔,這與他們的生活、利益密切相關.讓子女有意愿鼓勵自己的父母參加志愿活動或盡量減少其負面影響。
(3)部分老年人對自身能力有所顧慮,擔心自己什么也干不了。面對這類老年人。社會工作者應向其說明社區會對志愿者進行參與能力的培訓,可采用個別培訓或小組訓練的方法,幫助老年人認識參與志愿活動的過程,提高表達、溝通、討論等技巧,更重要的是協助他們掌握社區的基本資料和動態,以便在討論時能充分論證,具有說服力,培養民眾對自己的信心。
案例分析二:
殘疾人社會工作者小趙在社區開展殘疾人普查時,發現一特殊家庭,其家庭基本情況如下:李某,男,64歲,精神障礙,一級殘疾,有強烈的暴力傾向,經常打罵妻子,靠鎮靜藥物維持;李某之妻郝某,58歲,肢體殘疾,雙腿截肢,一級殘疾,長期臥病在床;李某之子李某某,39歲,14歲時患精神分裂癥,二級殘疾,因為長時間服用藥物導致身體特別虛弱,只能從事輕體力勞動。
由于一家三口基本上沒有勞動能力,地里的活基本上是靠出嫁的女兒幫忙,沒有其他的經濟收入,也沒有錢再繼續治療;房屋常年失修,有坍塌危險;鄉里鄉親都對李某家表示同情,經常送些日常用品;村委會雖多次協助申請低保,上級部門皆以有子女供養為由沒有批準;該市某高校社工系長期組織志愿者為其提供志愿服務。
針對這些情況,社會工作者決定利用社會支持網絡理論,對其家庭進行救助,主要策略包括:
1.發動李某家的親戚、朋友對其進行生活照料。
2.動員鄰里資源,增加對李某家的日常生活照料。
3.運用農村合作醫療,為李某家人提供醫療康復服務。
4.聯系民間非營利組織,為其提供資金捐贈。
5.聯系當地企業,為李某某找到一份適合他的工作。
問題:
1.結合李某家庭的主要困難,對上述活動策略進行簡要評析。
2.請指出還有哪些社會支持網絡可以運用,并闡述其提供的支持?
案例中的服務策略能較好地緩解上述困難,兩者的相關度較高。根據社會支持網絡理論,上述策略提及的且李某可運用的支持網絡還有:政府、志愿者、社工的資源。
2.可以運用的社會支持網絡有:
(1)政府作為政策制定者,可以為殘疾人提供政策性支持,包括為殘疾人家庭提供最低生活保障(低保)制度、提供醫療救助和其他臨時救濟工作。
(2)志愿者作為重要的支持網絡,一方面可以為殘疾人提供直接照料服務;另一方面,可以為家屬提供精神支持,緩解焦慮與緊張情緒。
(3)社會工作者作為殘疾人重要的資源,正發揮越來越多的作用:一方面他們通過直接服務,運用個案、小組和社區工作方法為殘疾人提供服務;另一方面,作為協調者,他們可以調動多種社會資源,間接為殘疾人提供服務,正如這些支持網絡的合作協調人。
劉某。男,現年32歲,未婚,高中文化程度。父母祖籍在河南,戶口遷至上海,故劉某在上海無其他親戚,且父親去世。劉某頭腦簡單、性情憨厚,江湖義氣濃厚。高中畢業后在一家客運公司工作,工作穩定但收入不高。因為哥們兒義氣,協助朋友入室盜竊,被判有期徒刑6年,剝奪政治權利1年,押至安徽某監獄服刑。年初執行期滿回滬,由于沒有經濟來源,只能靠母親的退休金生活。30多歲的他自然不甘心,但找工作又存在自卑心理。劉某陷入既想融入社會,又害怕因有前科而遭到社會排斥的困境。
問題:1.請問矯正社會工作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2.請對劉某的問題進行分析。
3.作為矯正社會工作者,你認為你該如何作出干預,請列出簡要的干預要點。
1.矯正社會工作的內容主要包括:司法判決前的服務、監禁場所中的服務、社會矯正中的服務以及刑滿釋放后的服務。
2.通過案例,我們發現劉某的問題大致如下:
(1)生活方面:無工作收入,僅靠母親退休金過活,生活拮據。
(2)心理方面:頭腦簡單、性情憨厚、重義氣,目前有自卑心理,自尊心較強。
(3)社會融入方面:從監獄釋放后,無法正常適應社會生活,融入尚存在障礙。
3.對于案主劉某,我們可以采取如下輔導策略:
(1)澄清劉某的非理性思想,祛除不正確的思想觀念,反省過去的錯誤。
(2)提升劉某的自尊與自信,正確面對人生未來的規劃。
(3)與劉某母親聯系,請家長協助對劉某的服務并多給予關心與支持。
(4)增強劉某的社會參與,多參加社區與社會的一些活動,以增強社會歸屬感。
(5)協助劉某參加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個人職業水平。
(6)視情況拜訪相關人士,以減低或消除他們對劉某的歧視。
案例分析四:
岳某(女),有一兒一女,女兒在國外。近來岳某心事重重,經常晚上失眠,唉聲嘆氣,原因是岳某與兒媳之間產生了矛盾,矛盾的焦點是房子問題。兒媳嫁來的時候,岳某家只有一套兩居室的住房。剛開始兩個人還能相處,但時間一長,兩人總因為一些小事而產生口角。后來,老兩口在外面租了一套房子自己住,矛盾暫時得以解決。近年來。房子漲價,老兩口下決心用養老的錢又買了一套房子.房產證只寫了老兩口的名字。結果,兒子和兒媳對老兩口的做法產生了不滿,認為現在兩套房子的產權證上都沒有他們的名字,兩位老人顯然是想把房子留給女兒。兒媳甚至對岳某說,如果房產證上沒有自己的名字,那么老兩口將來的養老問題她一概不負責。
問題:1.上述案例中,岳某面臨的主要困境有哪些?
2.針對岳某目前的困境,社會工作者應采取哪些輔導策略?
1.岳某面臨的主要困境有:
(1)社會關系問題:岳某與兒媳之間存在矛盾。
(2)情緒問題:因與兒媳產生矛盾而產生的情緒問題。
2.主要輔導策略:
(1)與岳某進行溝通,緩解其情緒問題。
(2)協調岳某與兒媳之間的關系。協助雙方了解彼此的真正想法,消解誤會。針對房屋產權問題,讓岳某盡可能原諒兒媳以前因小事而產生的矛盾。對房屋產權的遺留問題,請岳某作一說明,強調如果兒子和兒媳能夠精心照顧老人,那么他們在房屋的繼承上就有優先權。讓岳某與兒媳進行溝通,說明房屋產權證上沒有兒子和兒媳的名字,并不是說要把房子留給女兒,這只是老人希望兒子和兒媳能夠更好地照料自己的一種方式。
(3)與岳某的兒子和兒媳進行溝通,讓他們明白老人對房屋產權具有決定權,而照料老人是每個子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方案設計一:
隨著城市老齡化的加劇,老年人再婚現象也越來越多。但由于各種原因,有再婚意愿的老年人面臨著來自多方面的壓力。在你所服務的社區,就存在一群有再婚想法,但又顧慮重重的老年人,請針對他們的需要,擬訂一份社區服務方案。
(一)問題的陳述及分析:
有再婚意愿的老年人會面臨世俗偏見的壓力、傳統觀念的限制以及子女反對等方面的問題。
(二)方案設計:
根據上述老年人的需求,設計出社區服務方案,其中包括:
1.方案目標:
協助有再婚意愿的老年人正確認識再婚的意義,消除心中顧慮,追求幸福的晚年生活。
2.方案實施策略:
(1)為有再婚意愿的老年人提供必要的心理輔導,緩解他們緊張的情緒,協助其澄清錯誤的觀念,逐漸消除其顧慮。
(2)為老年人及其子女組織一個平行小組活動,協助他們同子女互相了解想法,并澄清彼此的期待。
(3)建立老年交友俱樂部,使老年人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結識更多的朋友,增強朋輩支持網絡。
(4)利用社區資源,組織老年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繼續參與到社區建設中來,體會自我價值感的提升。
3.方案執行:
主要包括整合社區資源、提供服務、監督執行進度、處理危機等。
4.方案評估:
包括老年人及其家人對服務的滿意度、方案執行情況及效果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