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在每小題的四個備選答案中選出一個正確答案,并將其號碼填在題干的括號內。每小題1分,共30分)
1.涂爾干說:“教育在于使青年社會化,——在我們每一個人之中,造成一個社會的我。這便是教育的目的”。這句話反映了() A.神學的教育目的論B.社會本位的教育目的論C.個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論D.教育無目的論
2.1632年出版的《大教學論》的作者是()
A.赫爾巴特B.福祿倍爾C.洛克D.夸美紐斯來源:考試大
3.我國封建社會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是()
A.《學記》B.“六藝”C.“七藝”D.“四書五經”
4.在教育的起源問題上,美國教育家孟祿提出了教育的()
A.生理起源說B.神話起源說C.生物起源說D.勞動起源說
5.中小學管理工作的中心是( )
A.思想品德教育管B.教學工作管C.教務行政管D.總務工作管理
6.教育中的兒童觀,是圍繞對人性的認識而展開的。我國較早提出性善論的代表人物是()
A.孟子B.荀子C.董仲舒D.韓愈
7.提出發現學習法的教育家是()
A.贊科夫B.凱洛夫C.布魯納D.羅杰斯 來源:考試大
8.《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頒布于()
A.1986年B.1993年C.1995年D.1998年
9.學風、校風、校規、校紀等屬于學校文化中的()
A.物質文化B.教師文化C.學生文化D.制度文化
10.1762年,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出版了反映其“自然教育”思想的著作()
A.《教育漫話》B.《林哈德與葛篤德》C.《人的教育》D.《愛彌兒》
11.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個以法令形式頒布并實施的學制是()
A.壬寅學制B.癸卯學制C.壬戌學制D.壬子——癸丑學制
12.一般認為,教師職業的專業化始于()
A.12世紀B.17世紀C.19世紀D.20世紀
13.德育個性功能的最高境界是()
A.個體發展功能B.個體生存功能C.個體享用功能D.個體益智功能
14.以直接經驗為主的課程,典型的表現形式是()
A.學科課程B.核心課程C.活動課程D.外圍課程
15.教學活動中一般將課分成單一課和綜合課,其依據是()來源:考試大
A.教學內容B.教學目標C.教學手段D.教學任務
16.為個人發展提供物質前提的是()
A.遺傳素質B.環境C.教育D.個人主觀能動性
17.畢業考試前夕,學校咨詢人員對平時比較容易緊張的學生進行集體輔導,講授自我放松、緩解緊張的方法。這樣做的目的在于()
A.缺陷矯正B.早期干預C.問題預防D.發展指導
18.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圍繞某個問題發表和交換意見,通過相互之間的啟發、商討而獲取知識的教學方法是()
A.講授法B.談話法C.討論法D.參觀法
19.學校全部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是(A.備課B.上課C.作業的布置和批改D.課外輔導
20.學校美育的直接功能是()
A.育美B.益智C.育德D.健體 來源:考試大
21.學生身心發展速度在其整個發展進程中,呈現出加速與平緩交替發展的狀態,這體現了學生身心的發展的
A.個別差異性B.順序性C.階段性D.不平衡性
22.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務是()
A.建立班集體B.抓好學生學習C.組織學生活動D.評定學生操行
23.在學校咨詢過程中采用系統脫敏法的主要目的是()
A.調整情感B.改變認知C.訓練行為D.磨煉意志
24.當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A.教學改革B.課程改革C.教育體制改革D.教育管理體制改革 來源:考試大
25.對同樣的試卷組織兩次評分,評分結果相差懸殊,這表明測驗的()來源:考試大
A.可信度低B.有效性差C.難度低D.區分度差
26.我國少年隊章程規定,少先隊員的年齡范圍是()
A.6—14歲B.6—15歲C.7—14歲D.7——15歲
27.兒童個性發展是指兒童的()A.身體發展B.個性發展C.身體和心理發展D.智力發展
28.我國教育法律法規的“母法”是()
A.義務教育法B.教育法C.高等教育法D.教師法
29.學校實現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務的基本途徑是()
A.教學B.校園文化C.集體活動D.社會實踐
30.在測驗后講評試題的過程中,教師把測驗中出現的錯誤反饋給學生,并在其后的教學中有意識地糾正這些錯誤。這主要發揮了測驗的()
A.激勵功能B.區分和選拔功能C.評定功能D.診斷功能
來源:考試大
二、名詞解釋題(每小題4分,共20分)
31.學校文化
32.德育
33.教學模式
34.教師申訴制度
35.學校咨詢與輔導
三、簡答題(每小題6分,共24分)
36.現代教育有哪些基本特征?37.中小學教師應具備哪些職業素養?
38.探究——研討教學方法的主要特點是什么?39.如何建立良好的學生集體?
四、論述題(本大題2小題,任選一題回答。應寫出選答題號,多選答者只按前一題計分。本大題12分)
40.試聯系實際闡述如何有效落實我國的教育目的。41.學生主體性的基本內涵是什么?聯系實際闡述教育過程中尊重和發揮學生主體性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五、案例分析題(本大題14分)
42.教學案例
在一節美術課上,教師在黑板上用簡練的幾筆勾畫出一只公雞,并歸結出畫公雞的7點要素:冠、嘴、頸、尾、腳、翅。接著老師讓4位同學上黑板畫出4種不同的圖形,由老師按畫公雞的要素依次在這4個不規則的圖形上添加幾筆,畫出了栩栩如生的4只公雞。這使同學們為之一振,大大減少了對畫公雞的畏難情緒,都想一試身手。于是,教師讓全體學生在紙上自己動手畫公雞。在觀察學生畫的過程中,教師沒有批評任何一位學生畫得不像,而是不時地對畫起來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指導。教師要求學生把自己畫好的雞剪下來,貼到黑板上一張畫有養雞場的大鉛筆畫紙上。盡管畫的質量不很高,但畫的雞千資百態,構成了一幅十分漂亮的作品。最后,教師還別具匠心地設計出用鉛筆和紙簍做成的立體雞,背上開了一個洞,要學生變廢為寶,把剪下的碎紙片揉成顆粒作為飼料喂雞。學生們爭先恐后,一會兒教室就變得干干凈凈了。
問題:試用我國中小學常用的教學原則分析上面的教學案例,具體說明其中哪些地方體現了哪些教學原則,并選擇其中一條原則,解釋其含義,分析這位教師在這堂課中是如何貫徹落實這一原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