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是教育的對象》的作者是( )
A.裴斯泰洛齊
B.烏申斯基
C.斯賓塞
D.福祿倍爾
2.教育與生產勞動相脫離的歷史時期是( )
A.原始社會
B.古代社會
C.近代社會
D.現代社會
3.課外校外教育與課內教育的共同之處在于,它們都是( )
A.受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規范的
B.師生共同參與的
C.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進行的
D.學生自愿選擇的
4.智育為其他各育的實施提供了( )
A.方向保證
B.精神條件
C.物質基礎
D.認識基礎
5.班主任對團隊組織起( )
A.領導作用
B.主導作用
C.組織作用
D.指導作用
6.教學的特殊組織形式是( )
A.課堂教學
B.現場教學
C.復式教學
D.個別教學
7.在以下四種教學方法中,哪一種為教學的輔助方法( )
A.講授法
B.談話法
C.演示法
D.練習法
8.我國第一次規定男女同校。廢止讀經,并且充實了自然科學內容,將學堂改為學校的學制是( )
A.壬寅學制
B.壬子癸丑學制
C.癸卯學制
D.壬戌學制
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句名言指的是要重視( )
A.陶冶教育
B.實際鍛煉
C.榜樣示范
D.品德評定
10.在德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因素是( )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德育內容
D.德育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