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名詞解釋
1.心理發展:指個體從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個生命進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心理變化。
2.人格:人格又稱個性,是指決定個體的外顯行為和內隱行為并使其與他人的行為有穩定區別的綜合心理特征。
3.最近發展區: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認為,兒童有兩種發展水平,一是兒童的現有水平,二是即將達到的發展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差異,即最近發展區。
4.關鍵期:個體生命中一個比較短暫的時期.在此期間.個體對某種刺激特別敏感,過了這一時期,同樣的刺激對之影響很小或者沒有影響。
五、簡答題
[答案要點]
1.關系密切、互相滲透、互相影響。
(1)氣質可使同一性格者有不同的表現;(2)氣質影響性格形成和發展速度;(3)性格可制約氣質的表現并改造氣質。性格是個性中的核心,氣質是附屬。
2.(1)性格是指個體在生活過程中形成的對現實的穩固的態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的行為方式。(2)性格的個別差異表現在性格特征差異和性格類型差異兩個方面。性格的特征差異分為四個方面:對現實態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緒特征.性格的
意志特征。性格的類型差異指在一類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獨特組合,如內傾型與外傾型、獨立型與順從型。(3)教育含義:性格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的速度與質量;性格的性別差異又會影響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選擇,以及學生的社會性學習和個體社會化。因此,學校教育應更重視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內容的選擇和組織更好地適應學生的性格差異。
3.認知方式沒有優劣好壞之分,只是表現為學生對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種偏愛,主要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智力是影響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傳統教學條件下。智力是學習成績的一個可靠的預測指標。然而,智力并不影響學習能否發生,它主要影響學習的速度、數量、鞏固程度和學習的遷移。所有這些認知差異表明,我們必須根據學生認知差異的特點與作用,不斷改革教學,努力因材施教。
首先,應該創設適應學生認知差異的教學組織形式;
其次,采用適應認知差異的教學方式;
最后,運用適應認知差異的教學手段。
4.教育工作要針對受教育者的個性特點。對不同的人格類型、不同的人格特質結構,教育的方式、方法都應有所不同。
埃里克森的人格終生發展論,為不同年齡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教育內容,任何年齡段的教育失誤,都會給一個人的終生發展造成障礙。人格終生發展論還告訴每個人你為什么會成為現在這個樣子,你的心理品質哪些是積極的.哪些是消極的,多在哪個年齡段形成的,給你以反思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