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選擇題
1、教學過程中學生以學習( )為主。
A.直接經驗
B.書本知識
C.實際技能
D.間接經驗
2、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這是貫徹( )原則的要求。
A.啟發性
B.鞏固性
C.理論聯系實際
D.直觀性
3、孔子說:“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這都說明教學中必須貫徹( )原則。
A.循序漸進
B.鞏固性
C.及時反饋
D.因材施教
4、教學原則是在總結實踐經驗基礎上根據( )提出的。
A.教學內容
B.教育目的
C.教學任務
D.教學規律
5、教師輔導學生從活動中學習的教學模式的一般進程為( )。
A.誘導學習動機→領會新教材→鞏固知識→檢查
B.設置問題情景→確立問題或課題→擬訂解決 課題方案→執行計劃→總結與評價
C.明確機構掌握課題,提供資料→建立假設,推測答案→驗證→做出討論
D.解釋作為范例的個別事物→解釋范例的類或屬→掌握規律范疇→獲得對自我或人類的理解
6、我國小學教學中最常用、也是迄今世界范圍內應用最廣泛、最普遍的方法是( )。
A.談話法
B.實驗法
C.講授法
D.練習法
7、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有效地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主要是( )。
A.復習
B.訓練
C.作業
D.練習
8、《學記》指出:“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相觀而善”、“相互切磋”。這啟示我們在教學中要注意運用( )。
A.談話法
B.討論法
C.講授法
D.練習法
9、由教師提出課題和一定的材料,引導學生自己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動,最后得到學習結果的方法是( )。
A.發現學習法
B.探究--研究法
C.非指導性教學法
D.暗示教學法
10、一節課上得好不好,最根本的標準是( )。
A.教學目的明確
B.教學內容正確
C.教學方法適當
D.學生主體性充分發揮
11、( )是教案的主要成分。
A.提出教學目標(目的)
B.教學方法
C.教具
D.教學過程
12.在教學中貫徹因材施教原則要求教師( )。
A.把主要精力放在尖子生和差生身上進行不同程度的教育。
B.既面向全體,提出統一要求,又要照顧個別差異,給予不同的教育。
C.面向多數抓好集體教學。
四、判斷題
1、學校工作必須從教學為主,全面安排。( )
2、有些教師說,只要在教學中使學生掌握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就是完成了自己的任務。( )
3、教學就是上課。( )
4、教學就是傳授知識的活動。( )
5、教學就是智育。( )
6、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活動的主體。( )
7、因材施教就是根據教材特點施教。( )
8、直觀教學能使學生對學習的知識形成清晰表象,因此,教學中直觀教學手段用得越多越好。( )
9、班級授課制是唯一的教學組織形式而被各國普遍采用( )。
10、用談話法和討論法教學,課堂氣氛活躍能激勵學生積極思維,所以,只要運用了這兩種方法,就是啟發教學.( )
11.教學有法,但無定法.( )
12.非指導性教學法上課如同游戲、表演.( )
13.為了提高質量,小學各年級布置的作業分量多些為好.( )
14.有人認為.備課就是讀讀教材看點參考書,只要自己懂了,就可以憑經驗去上課了.( )
15.備課就是寫教案.( )
16.作業的布置和批改是上課的延續.( )
17.課外輔導是上課的補充和輔助.( )
18.備課就是鉆研教材與寫教案.( )
五、簡答題
1、小學教學的任務有哪些?
2、教學模式的種類有哪些?它們的一般結構是怎樣?
3、我國中小學常用的教學原則有哪些?
4、什么是直觀性原則?貫徹直觀性原則應注意什么問題?
5、什么是思想性和科學統一性原則?貫徹該原則應注意什么問題?
6.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7.運用談話法應注意什么?
8.班級授課制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9.教學過程由哪些環節構成?其中心環節是什么?
10.教師布置作業時應遵循哪些要求?
六、論述題
1.如何評價班級授課制?
2.講授法有哪些優點,又有哪些局限?根據教育理論的要求,結合教育實習(或見習),談談運用講授法應注意什么問題?
3.教師為什么要備課?怎樣備課?
4.根據教育理論,結合自己的教育實習(或見習)的體會,談一談一堂好課的標準.
七、分析題
1.分析下面的教學片段主要貫徹了哪些教學原則?運用了哪些教學方法?體現了教學活動的哪些特點?
有一位教師在教《天鵝、梭魚和蝦》這篇寓言時,開始問道:“車上的東西重不重,它們拉車時使勁了沒有?”學生根據課文做了完滿的回答。接著又問:“既然車上的東西‘不算重’,而大家又在‘拼命’、‘使勁’、‘用力’地拉,車子為什么一動也不動呢?”學生處于停滯狀態,無人回答,于是,教師改變話題說:“請同學們看圖想一想,它們在拉車,究竟哪個拉得對,哪個拉得不對,你們能說清楚嗎?”這一下討論可熱烈了,有的說:“天鵝拉得對,因為向上沖是有點向前的。”有的反駁:“往上沖車子會動的話,車上的東西不掉下來了嗎?”有的說:“天鵝,梭魚拉得都不對,蝦是對的,它的姿勢是向前的。”沒等說完,全班同學都笑了起來。這時,一個學生問:“它們三個都對,因為它們是根據各自的特點來拉車。”有一個同學問:“既然它們都拉得對,車子為什么一動也不動呢?”有的同學回答:“它們三個都拉得不對,一個往上飛,一個往后退,一個朝池塘游,方向不一致,車子當然不會動。”老師總結:“它們拉車犯了方向不一致的毛病,因此車子不會動。這件事告訴了我們只有團結一致,勁往一處使,才能把事情辦好;如果各行其是,是辦不好事的。”
2、簡析斯霞老師在教“筆”字時,貫徹了什么教學原則?這用了什么教學方法?
一天,斯霞老師在教“筆”字這個生字時,她拿起毛筆問學生:“筆桿是什么做的?”學生回答:“是竹子做的。”老師在黑板上寫上“竹”字。又問:“筆頭是什么做的?”學生說:“是毛做的。”她又寫下個“毛”字,合起來就是“筆”。接著,斯霞老師又問學生:“除了毛筆,大家還見過什么筆?”孩子們爭著回答:“鉛筆、圓珠筆、蠟筆……”這時老師舉起手中的粉筆,孩子們敏捷地回答:“粉筆。”這樣,“筆”字在孩子們的頭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有位剛踏上講臺的新老師,一心想上好課,他搜集了特級教師的教案,照上面的方法上課,他能上好課嗎?為什么?
特別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