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名詞解釋
1.教育內容:教育內容是教育活動的媒介,是學習者和教育者互動的媒介,也是教育者借以實現教育意圖、學習者借以實現發展意圖的媒介。這一媒介是根據一定的教育目的以及學習者身心發展規律和需要從人類浩如煙海的文化寶庫中精心選擇、組織和呈現的,具有豐富的發展價值。
2.間接經驗:指的是他人的認識成果,這里主要是指書本知識。
3.課程論:研究學校課程設置體系和內容結構的理論。舉凡關于課程設置、教材編寫和安排指導思想、原則和方法等均屬于課程論研究的范圍。
五、簡答題
1.【答案要點】
(1)作業的內容要符合教學大綱和教科書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
(2)作業量要恰當,難度要適度。
(3)布置作業要向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并規定完成的時間。
(4)教師應經常檢查和批改學生的作業。
2.【答案要點】
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體現為:
(1)學生以學習間接經驗為主。
(2)學生學習間接經驗要以直接經驗為基礎。
3.【答案要點】
教師的任務與職業角色的多重性,決定教師勞動具有如下特點:
第一,復雜性。教師勞動屬專業性工作,從事精神財富的生產,它的任務是教書育人,是很復雜的腦力勞動。
第二,創造性。這是由勞動對象的特點決定的。教師勞動既要講科學,又要像藝術家那樣進行創造性勞動。
第三,示范性。教師勞動手段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勞動的示范性特點。
第四,長期性。教師勞動的根本意義是實現教育目的,培養學生成才,達到這一目的必然是長期的。
4.【答案要點】
教學過程的四種變量為:
(1)教學內容。
(2)學生特點。
(3)教師特點。
(4)教學環境。
六、論述題
1.【答案要點】
(1)美育的意義:審美意識是審美掌握世界的方式的心理根源??陀^世界作為一個整體,其屬性是多方面多層次的,人類要掌握客觀世界(即認識世界、改造世界),須相應地擁有多方面多層次的方式。審美方式就正是人類掌握客觀世界的諸種方式之一。它能使人“按照美的規律”去認識、改造世界,而只有充分擁有和運用包括審美方式在內的多種方式,才能使人“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質”,成為全面發展的人,亦即恩格斯所說的“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傊瑹o論是從掌握世界的角度還是從人的發展的角度而言,審美掌握方式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具有重大意義。既然如此,作為形成人的審美意識的必要條件的美育,當然就絕不應輕忽而應予以高度重視。
(2)美育的主要任務:
①培養和提高學生感受美的能力;
②培養和提高學生鑒賞美的能力;
③培養和提高學生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④培養和提高學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3)美育的內容:
①藝術美育;
②自然美育;
③社會美育;
④教育美育。
2.【答案要點】
建立以學生為本的班級管理新機制要求如下:
(1)以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為目的。學生的發展是班級管理的核心。紀律、秩序、控制、服從是傳統班級管理所追求的目標。在現代學校教育中,班級活動完全是一種培養人的實踐活動,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既是班級活動的出發點,又是班級活動的最終歸宿。
(2)確立學生在班級中的主體地位。發展學生的主體性是學校管理的宗旨。在傳統的班級管理模式下,學生在某種程度上是教師的“附屬物”,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本無法保障。現代教育的發展,從根本上促進了新型班級的建立,從而為以學生為本的班級管理提供了保證。
(3)有目的地訓練學生進行班級管理的能力。實行班級干部的輪流執政制,讓每個學生都有鍛煉的機會,并學會與人合作。以訓練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為主的班級管理制度改革的重點是:把以教師為中心的班級教育活動轉變為學生的自我教育,即把班級集體作為學生自我教育的主體。
最新試題:
在線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