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B
【解析】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實行了思想專制主義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選士制度,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2.D
【解析】德國是世界上最早頒布《義務教育法》的國家。
3.A
【解析】德育目標是德育的總體規格要求,具體的德育內容是德育目標的細化。
4.C
【解析】略。
5.D
【解析】取得教學成功的內因是學生發揮主體作用。
6.B
【解析】略。
7.B
【解析】學校教育是教育的主體形式。
8.C
【解析】一般來講,小學階段相當于人生發展的童年期。
9.A
【解析】教育的勞動起源論認為教育起源于人類的勞動,起源于勞動過程中社會生產需要和人的發展需要的辯證統一。馬克思提出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指出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就必須不斷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消除階級偏見,將社會勞動與教育有機結合,將社會發展與個人發展有機結合。故馬克思主義教育學在教育起源問題上堅持勞動起源論。
10.C
【解析】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在歐美一些國家開始出現各種新的教育思潮,并逐步形成一場范圍廣泛的教育革新運動,對現代歐美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多項選擇題
1.ACE
【解析】略。
2.ABCD
【解析】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關于發生認識論的研究,揭示了個體認知發展的一般規律,即按照感知運算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階段的順序發展。
3.ABC
【解析】課程反映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的要求,受一定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文化發展水平以及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制約。也就是說,社會、知識和兒童是制約學校課程的三大因素。
4.ABCD
【解析】非正式群體是非正式規定的、自然形成的一種無形組織。一般有以下幾種類型:求知型、知己型、愛好型、好惡型等。
5.AC
【解析】學校的公益性表現為教育必須與宗教相分離、不以盈利為目的辦學。
三、填空題
1.普遍性、基礎性
2..說明、正文
3.顏色、聲音
4.明確的共同目標、一定的組織機構
5.“言傳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