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名詞解釋
1.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教師在對教育本職工作理解基礎上形成的關于教育的觀念和理性信念。
2.德育原則:根據教育目的、德育目標和德育過程規律提出的,學校和教師進行德育工作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
3.教師文化:教師文化的內涵可以從文化內容和文化形式兩個方面加以分析。所謂教師文化的內容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形成與發展起來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它主要包括教師的職業意識、角色認同、價值取向、思維方式、態度傾向與行為方式等。教師文化的形式,是指教師與同事之間關系的特定連接方式。哈格里夫斯把教師文化的形式劃分為三種主要類型:個人主義文化,派別主義文化,自然合作文化。
五、簡答題
1.【答案要點】
教師所應具備的良好的個性品質包括:
(1)情緒穩定、性格開朗、興趣廣泛。教師應該情緒樂觀、穩定、興趣廣泛,對他人富有同情心和責任心。
(2)有較強的自信心、堅定的意志和積極的進取精神。首先,教師應相信通過自己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一定能提高教育質量,獲得成功;其次,教師要有主動進取的精神,發揮自己的潛能。
(3)善于合作,兼容并包。教師工作是個體性和協作性的統一,教是要善于合作,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2.【答案要點】
小學德育的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實現我國教育目的的基礎和保障。通過德育促進小學生的品德發展,以保證所培養的人的發展方向,為其全面發展提供基礎和保障。
(2)兒童健康成長的條件和保證。小學生正處于長身體、長知識時期,也是他們的思想道德品質形成與發展的關鍵時期。兒童的可塑性更強,他們很容易受各種思想、道德的干擾和影響。因此,必須運用正確的思想和方法對他們進行教育,以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品德,促進他們沿著社會主義要求的方向健康成長。
(3)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奠基工程和未來保證。學校德育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和保證。小學德育將對我國未來的社會風氣、民族精神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3.【答案要點】
教學是教育目的規范下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一種活動。教學是學校教育的根本,教學水平直接決定了學生的發展水平。
教學包含三個方面的含義:
(1)教學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根本目的;
(2)教學是師生雙方的共同活動;
(3)教學具有多種形態,是共性與多樣性的統一。
4.【答案要點】
(1)“教育萬能論”認為,教育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對人的發展起主導作用,人的發展完全是由教育決定的。“教育萬能論”對教育作用的高度評價、對認識教育在人發展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意義。但它把教育視為人發展的決定因素,夸大了教育的作用。
(2)教育對人的主導作用并不是無條件的。首先,教育的主導作用有一個范圍限制,它是指在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幾個主要因素—遺傳、環境和教育中,教育相對于其他因素而言起主導作用。沒有其他幾個因素綜合作用,教育是不可能發揮出主導作用的;其次,教育作為一處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社會活動,在一般情況下,是由經過專業訓練的、具有較高素質的人員擔任教育者,他們能夠反映社會發展的要求,遵循人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自身的規律,因而能起主導作用。如果這些條件不具備,教育就不可能發揮主導作用。
(3)教育不是萬能的,人的發展還受其他因素的影響。教育萬能論夸大了教育的作用,因此,它是不科學的。
六、案例分析
【答案要點】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既要講好課,會教學生,又要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會學習。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不會自發產生的,是需要靠教師調動的,教師只會講課,而不能使學生學會學習,還不能說全面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最新試題:
在線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