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一門研究學校情境中學與教的基本心理規律的科學。(1.1)
教育心理學是應用心理學的一種,是心理學與教育學的交叉學科。
所謂心理發展,是指個體從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體生命進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心理變化。(2.1)
學生心理發展的基本特征是:連續性與階段性、定向性與順序性、不平衡性與差異性。
學生性格差異主要是指性格的特征差異和性格的類型差異。
自我意識包括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監控三種主要成份。
自我認識是指個體對自己的心理特點、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會價值的自我了解與自我評價。
自我體驗是指個體對自己的情感體驗,如自尊、自愛、自豪、自卑及自暴自棄等。
自我監控屬于意志控制,如自我檢查、自我監督、自我調節、自我追求等。
學生的認知差異主要包括認知方式差異和認知能力差異。
我國心理學家一般把學習分為知識學習、技能學習和行為規范學習三類。(3.1)
強化也是一種操作,它的呈現或撤除能夠增加反應發生的概率。
強化有正強化(實施獎勵)與負強化(撤消懲罰)之分。
布魯納認為學習的實質就是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
意義學習的主觀條件是學習者知識結構中必須具有能夠同化新知識的適當的原有知識。
教學不是知識傳遞,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
所謂學習動機,是指引起和維持個體的活動,并使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內在心理過程或內部動力。(4.1)
奧蘇伯爾認為,學校情境中的成就動機主要由三個方面的內驅力組成:認知的內驅力、自我提高的內驅
力和附屬的內驅力。
班杜拉研究指出,影響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是個體自身行為的成敗經驗。
程序性知識也叫操作性知識,是個體難以清楚陳述、只能借助于某種作業形式間接推測其存在的知識
(6.1)。
如果根據新知識與原有認知結構的關系,知識的學習可以分為下位學習、上位學習和并列結合學習。
關于遺忘產生原因的解釋有許多學說,比如痕跡衰退說、干擾說、同化說和動機說等。
所謂變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觀材料或事例說明事物的本質屬性,即變換同類事物的非本質特征,
以便突出本質特征。
短時記憶一般包括兩個成分,一是直接記憶,即輸入的信息沒有經過進一步加工;另一個成分是工作記
憶,指從長時記憶貯存中提取的正在使用的知識信息。
遺忘曲線研究表明,遺忘的進程是不均衡的,呈現先快后慢的負加速趨勢。
所謂技能,一般認為是通過練習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活動方式。(7.1)
前蘇聯心理學家加里培林于(1959)年系統提出了心智動作(按階段)形成的理論。
學習策略是學習者為了提高學習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識地制定的有關學習過程的復雜方案。(8.1)
指導教學模式與傳統的講授法十分類似,由激發、講演、練習、反饋和遷移等環節構成。
交互式教學模式主要是用來幫助學習成績差生閱讀領會.
交互式教學旨在教會學生四種策略:總結、提問、析疑和預測。
任何問題都含有三個基本的成分:一是給定的條件;二是要達到的目標;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礙。(9.1)
人們一般傾向于根據問題是否界定清晰而分為兩類,即有結構問題與無結構問題。
問題解決是指個人應用一系列認知操作,從問題的起始狀態到達目標狀態的過程。
創造有真正的創造和類似的創造之分,前者是一種產生了具有人類歷史首創性成品的活動。
問題解決的過程包括發現問題、理解問題、提出假設和驗證假設。
態度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影響個人的行為選擇的內部準備狀態或反應傾向性。(10.1
態度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無論是對人還是對事,各種態度都是通過個體與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或改變的。
品德是社會道德在個人身上的體現,是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行為規范行動時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和傾向。
從眾是指人們對于某種行為要求的依據或必要性缺乏認識與體驗,跟隨他人行動的現象。
服從是指在權威的命令、社會輿論或群體氣氛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而采取與大多數人一致的行為。
認同實質上就是對榜樣的模仿,其出發點就是試圖與榜樣一致。
所謂心理健康,就是一種良好的、持續的心理狀態與過程。(11.1)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評估,指依據用心理學方法和技術搜集得來的資料,對學生的心理特征與行為
表現進行評鑒,以確定其性質和水平并進行分類診斷的過程。
習慣上,人們用心理困擾、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分別指稱嚴重程度由低到高的幾類心理健康問題。
焦慮癥是一種與客觀威脅不相適合的焦慮反應為特征的神經癥。
抑郁癥是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為特征的神經癥。
人格障礙是長期固定的適應不良的行為模式,這種行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的不適當的壓力應對或問題解決
方式所構成
教學目標是預期學生通過教學活動獲得的學習結果。(12.1)
教學目標是評價教學結果的最客觀和可靠的標準,教學結果的測量必須針對教學目標。
如果教學目標側重知識或結果,則宜于選擇接受學習),與之相應的教學策略是講授教學。
上課開始時,教師明確告訴學生學習目標,將有助于引導學生的集中注意課中的重要信息,對所教內容產生預期。
對所學知識材料的記憶,包括具體事實、方法、過程、概念和原理的回憶。
知識領會過程中的轉換,即指用自己的話或用不同于原先表達方式的方法表達自己的思想。
教師的教學策略包括教學事項的順序安排、教學方法的選用、教學媒體的選擇、教學環境的設置以及師生相互作用的設計等。
在學校教育中,教師常用的教學方法有:講解法、演示法、課堂問答、練習、指導法、討論法、實驗法、參觀法、實習作業等。
教師的教學策略可以分為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策略、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策略和個別化教學等
布盧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標分類系統中,將教學目標分為三大領域,即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
行為目標的陳述必須具備三個要素:具體目標、產生條件和行為標準。
行為目標是指用可觀察和可測量的行為陳述的教學目標。
在進行任務分析時,教師要從最終目標出發,一級子目標一級子目標地揭示其先決條件。
任務分析必須將教學目標逐級細分成彼此相聯的各種子目標的過程。